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论 | 第9-16页 |
第一章 列宁去世前后苏联的国内状况及外部环境 | 第16-40页 |
第一节 列宁去世前后苏联的国内状况 | 第16-37页 |
一、列宁去世前后苏联的国内经济状况 | 第16-18页 |
二、列宁去世前后苏联的国内政治状况 | 第18-37页 |
第二节 列宁去世前后苏联的外部环境 | 第37-40页 |
一、世界革命冲动消退 | 第37页 |
二、苏联处于经济、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 | 第37-40页 |
第二章 同新老左翼反对派的争论及选择 | 第40-107页 |
第一节 同新老左翼反对派争论的概况 | 第40-45页 |
一、1923 年秋—1925 年初同托洛茨基反对派的争论 | 第40-42页 |
二、1925 年春—1925 年底同新反对派的争论 | 第42-43页 |
三、1926 年春—1927 年底同托季联合反对派的争论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1923—1927 年布哈林与新老左翼反对派就工业化问题的争论及选择 | 第45-58页 |
一、与托洛茨基反对派围绕“工业化”问题的争论 | 第46-49页 |
二、与新反对派围绕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| 第49-54页 |
三、与联合反对派围绕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| 第54-58页 |
第三节 关于“一国建成社会主义”的争论及选择 | 第58-64页 |
一、斯大林“一国建成社会主义”理论的初步形态 | 第58-60页 |
二、斯大林对“一国建成社会主义”理论的思考与深化 | 第60-61页 |
三、斯大林“一国建成社会主义”理论的最终形成 | 第61-64页 |
第四节 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争论及选择 | 第64-72页 |
一、托洛茨基反对派在农业和农民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 | 第64-67页 |
二、新反对派在农业和农民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 | 第67-69页 |
三、布哈林对农业和农民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 | 第69-72页 |
第五节 关于“党内民主”问题的争论及选择 | 第72-107页 |
一、党内民主问题的历史渊源 | 第73-76页 |
二、同托洛茨基反对派围绕民主问题展开的争论及选择 | 第76-91页 |
三、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“新反对派”围绕党内民主问题展开的争论及选择 | 第91-97页 |
四、同托洛茨基—季诺维也夫“联合反对派”围绕党内民主问题进行的争论及选择 | 第97-107页 |
第三章:同以布哈林、李可夫为首的“右派”的争论及选择 | 第107-125页 |
第一节 十五大前后苏联的困境与选择 | 第109-112页 |
一、粮食收购危机导致联共(布)中央开始反思新经济政策 | 第109-111页 |
二、国际环境对反思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 | 第111-112页 |
第二节 斯大林思想的转变及同以布哈林、李可夫为首的“右派” 的争论 | 第112-120页 |
一、1923—1927 年斯大林和布哈林在贯彻新经济政策思想上没有分歧 | 第112-113页 |
二、斯大林和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认识上分歧的产生 | 第113-116页 |
三、斯大林与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认识上产生的分歧和矛盾的深化 | 第116-120页 |
第三节 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| 第120-125页 |
一、具体历史条件下新经济政策自身出现的危机致使联共(布)中央作出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决定 | 第121-122页 |
二、经济原因致使联共(布)中央作出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决定 | 第122-123页 |
三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| 第123-125页 |
第四章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成就与问题 | 第125-133页 |
第一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取得的成就 | 第125-129页 |
一、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取得的经济成就 | 第125-128页 |
二、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其他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就 | 第128-129页 |
第二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129-133页 |
结束语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两点思考 | 第133-1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3-153页 |
致谢 | 第153-156页 |
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学术活动目录 | 第156-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