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征 | 第10-12页 |
·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 | 第10-11页 |
·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| 第11-12页 |
·校企合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概述 | 第12-16页 |
·国内工程硕士的发展概况 | 第12-13页 |
·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概况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工程硕士发展概况的比较 | 第15-16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6-18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6-17页 |
·论文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研究的思路、方法和框架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论文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2 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| 第20-24页 |
·协同学的概念及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协同学概述 | 第20页 |
·协同学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·系统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协同机制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系统机制的含义 | 第22-23页 |
·系统机制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3 影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因素的实证研究 | 第24-40页 |
·研究假设的提出 | 第24-25页 |
·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| 第25-40页 |
·问卷的设计及数据收集 | 第25-26页 |
·问卷的统计与数据处理 | 第26-32页 |
·问卷的信度检验 | 第32-35页 |
·提取因子与个人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36-40页 |
4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| 第40-50页 |
·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作用模型 | 第40-41页 |
·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 | 第41-48页 |
·合作准备阶段 | 第42-43页 |
·培养实施阶段 | 第43-45页 |
·持续发展阶段 | 第45-46页 |
·信息化的协同管理手段 | 第46-48页 |
·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的外在机制 | 第48-50页 |
·政策的引导与促进 | 第48页 |
·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利益 | 第48页 |
·发挥监督与评估作用 | 第48-50页 |
5 案例分析 | 第50-54页 |
·长安公司简介 | 第50页 |
·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准备阶段 | 第50-51页 |
·合作关系的建立 | 第50页 |
·明确工程硕士合作培养目标 | 第50-51页 |
·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实施阶段 | 第51页 |
·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选拔 | 第51页 |
·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 | 第51页 |
·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解决工学矛盾 | 第51页 |
·建立工程硕士双导师制 | 第51页 |
·采取工程与工学硕士统筹培养的课题组方式 | 第51页 |
·持续发展阶段 | 第51-52页 |
·质量监督与控制 | 第52页 |
·成效 | 第52-5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·结论 | 第54页 |
·展望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附录A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59-60页 |
附录B: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满意度调查表 | 第60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