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研究生教育论文

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1 绪论第9-20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征第10-12页
     ·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第10-11页
     ·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特点第11-12页
     ·校企合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意义第12页
   ·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概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·国内工程硕士的发展概况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美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概况第13-15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工程硕士发展概况的比较第15-16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6-17页
     ·论文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·论文研究的思路、方法和框架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·论文研究框架第18-20页
2 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第20-24页
   ·协同学的概念及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协同学概述第20页
     ·协同学的主要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·系统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·协同机制理论第22-24页
     ·系统机制的含义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系统机制的特点第23-24页
3 影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因素的实证研究第24-40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的提出第24-25页
   ·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第25-40页
     ·问卷的设计及数据收集第25-26页
     ·问卷的统计与数据处理第26-32页
     ·问卷的信度检验第32-35页
     ·提取因子与个人属性的相关性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36-40页
4 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分析第40-50页
   ·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作用模型第40-41页
   ·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第41-48页
     ·合作准备阶段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培养实施阶段第43-45页
     ·持续发展阶段第45-46页
     ·信息化的协同管理手段第46-48页
   ·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的外在机制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政策的引导与促进第48页
     ·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利益第48页
     ·发挥监督与评估作用第48-50页
5 案例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·长安公司简介第50页
   ·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准备阶段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合作关系的建立第50页
     ·明确工程硕士合作培养目标第50-51页
   ·工程硕士合作培养实施阶段第51页
     ·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选拔第51页
     ·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体系第51页
     ·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解决工学矛盾第51页
     ·建立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第51页
     ·采取工程与工学硕士统筹培养的课题组方式第51页
   ·持续发展阶段第51-52页
   ·质量监督与控制第52页
   ·成效第52-54页
6 结论与展望第54-56页
   ·结论第54页
   ·展望第54-56页
致谢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59页
附录A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59-60页
附录B: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满意度调查表第60-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刑法溯及力从轻原则的重构
下一篇:p53蛋白对S100A9的转录调控及S100A9功能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