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刑法学角度的学理探析 | 第9-18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分析 | 第9-11页 |
一、刑法溯及力概念的重新定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适用术语的探讨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罪刑法定主义的原旨 | 第11-13页 |
一、禁止事后法原则的历史演变——以保障人权精神为精髓 | 第11-13页 |
二、溯及主义更有利于罪刑法定主义保障人权原旨的实现 | 第13页 |
第三节 刑法三大价值目标的遵从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刑罚二元目的的实现 | 第14-18页 |
一、刑罚目的的基本理论 | 第15页 |
二、溯及主义更有利于刑罚惩罚与预防二元目的的实现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刑法溯及力原则中的诉讼法思考 | 第18-27页 |
第一节 刑事既判力的基础理论 | 第18-19页 |
一、既判力的概念和产生根据 | 第18页 |
二、刑事既判力的价值体系及其演变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刑事既判力原则的理论划分 | 第19-22页 |
一、刑事既判力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| 第19-20页 |
二、既判力原则划分的革新——再审相对主义与溯及力相对主义 | 第20-22页 |
第三节 溯及力相对主义的价值分析 | 第22-27页 |
一、溯及力相对主义对人权和效率的兼顾 | 第22-25页 |
二、溯及力相对主义对秩序价值的兼顾与妥协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立法与司法实践的需要 | 第27-37页 |
第一节 我国新旧刑法修订对比情况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对未来的展望——刑罚轻缓化趋势的需要 | 第28-34页 |
一、刑罚轻缓化的概念 | 第28页 |
二、刑罚轻缓化与溯及主义的关系 | 第28-30页 |
三、刑罚轻缓化的现实趋势 | 第30-32页 |
四、死刑轻缓化中溯及主义的特殊作用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现行溯及主义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比较研究 | 第34-37页 |
一、世界各相关主义国家和地区刑事既判力规定列举 | 第34-36页 |
二、现今世界各国模式的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溯及主义相关制度的建构 | 第37-44页 |
第一节 我国溯及主义的模式选择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我国溯及主义模式的设计 | 第38-44页 |
一、特殊减刑模式 | 第38-40页 |
二、针对落差刑的特殊赦免模式 | 第40-43页 |
三、其他相关制度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后记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