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:命定之物、视觉性与幻觉分析 | 第7-14页 |
·基本问题 | 第7-9页 |
·命定之物 | 第7-8页 |
·视觉性 | 第8-9页 |
·幻觉分析法 | 第9页 |
·需要审核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·波德里亚的理论历程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本文结构 | 第13-14页 |
一、命定之物的理论界定 | 第14-24页 |
·物质文化中物的定义方式 | 第14-15页 |
·命定之物是幻觉的终极形式 | 第15-17页 |
·命定之物的确实性 | 第17-18页 |
·幻觉分析的确实性 | 第18-20页 |
·命定之物的理论意义 | 第20-21页 |
·小结:物在虚幻的层面构建确实性 | 第21-24页 |
二、命定策略下艺术之物的视觉性分析 | 第24-48页 |
·对当代社会中"艺术的共谋"的批判 | 第24-27页 |
·理解艺术之物的消费逻辑 | 第27-28页 |
·安迪·沃霍尔与博布尔的技术幻觉 | 第28-34页 |
·安迪·沃霍尔的"机械的时髦主义" | 第29-32页 |
·博布尔效应与意义的幻觉 | 第32-34页 |
·偷拍行为与摄影艺术的人类学幻觉 | 第34-45页 |
·巴黎地铁站偷拍(1995-1997) | 第35-40页 |
·摄影对象、摄影主体和摄影作品 | 第40-45页 |
·小结:吞下幻觉镜子的物 | 第45-48页 |
三、命定之物对视觉表征机制的颠覆 | 第48-64页 |
·命定之物的视觉实质 | 第49-50页 |
·玄学追问:命定之物与命定的视觉表征 | 第50-51页 |
·超美学:命定之物的意义建构方式 | 第51-59页 |
·超美学的前设逻辑 | 第51-54页 |
·超美学与物的意义建构 | 第54-59页 |
·命定之物暗含的非辩证逻辑 | 第59-62页 |
·幻觉分析的逻辑 | 第59-61页 |
·非辩证逻辑的后果 | 第61-62页 |
·小结:空无对实在的表征颠覆 | 第62-64页 |
四、幻觉分析的方法论反思 | 第64-78页 |
·Déjà vu的幻觉隐喻 | 第64-67页 |
·对把握世界的幻觉能力的追问 | 第67-68页 |
·从巫术到仿真:幻觉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| 第68-72页 |
·通过知觉形式分析视觉世界 | 第68-70页 |
·思维的自由:在想象性中重构形而上学 | 第70-72页 |
·分析的幻觉和幻觉的出口 | 第72-76页 |
·分析的幻觉 | 第72-74页 |
·幻觉的出口 | 第74-76页 |
·小结:幻觉分析与视觉的诗性 | 第76-78页 |
结语:物的幻觉体系及其分析方法 | 第78-85页 |
(1)逻辑方面:命定之物是物变成“命定拟像”的后果 | 第78-79页 |
(2)确实性方面:技术装置是命定之物的理论基础 | 第79页 |
(3)形而上学方面:想象性形而上学与庄子思想的命定式混合 | 第79-80页 |
(4)艺术理论方面:对当代“艺术拟像”的命定分析 | 第80-81页 |
(5)视觉性方面:世界的自动输入与主客体界限的虚拟消失 | 第81-82页 |
(6)方法论方面:隐居于虚拟层面寻找现实出口 | 第82-83页 |
(7)意义与局限:批判虚拟的现实与理论的虚无 | 第83-85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85-90页 |
后记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