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8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0页 |
·研究目的、方法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回顾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虚拟技术及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7页 |
·虚拟和虚拟技术的涵义 | 第13-15页 |
·虚拟的涵义 | 第13-14页 |
·虚拟技术的涵义 | 第14-15页 |
·虚拟技术和虚拟实践、虚拟世界 | 第15-17页 |
·虚拟技术和虚拟实践 | 第15页 |
·虚拟技术和虚拟世界 | 第15-17页 |
第3章 虚拟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| 第17-30页 |
·虚拟实践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| 第17-19页 |
·虚拟实践的基本形式 | 第17-18页 |
·虚拟实践的特征 | 第18-19页 |
·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关系 | 第19-21页 |
·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区别 | 第19-20页 |
·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联系 | 第20-21页 |
·虚拟实践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| 第21-24页 |
·虚拟实践开拓了实践新方式 | 第21-22页 |
·虚拟实践丰富了人类交往实践的内容 | 第22-23页 |
·虚拟实践提高了物质生产实践水平 | 第23-24页 |
·虚拟实践可以形成超前认识,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| 第24页 |
·虚拟实践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| 第24-30页 |
·虚拟实践为人类认识活动提供了新的中介——数字化中介 | 第24-26页 |
·虚拟实践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新的途径 | 第26-27页 |
·虚拟实践扩展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界限 | 第27页 |
·虚拟实践提高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效率 | 第27-28页 |
·虚拟实践克服了认识主体的局限性,提高了认识能力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虚拟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丰富和深化 | 第30-35页 |
·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| 第30-32页 |
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 | 第30-31页 |
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| 第31-32页 |
·虚拟世界丰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| 第32-35页 |
·虚拟世界使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科学抽象范围得到了拓展 | 第32-33页 |
·虚拟世界是“实”和“虚”相统一的特殊的客观实在 | 第33-34页 |
·虚拟世界具有物质和意识相结合的特点 | 第34-35页 |
第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关注的其它虚拟技术的哲学问题 | 第35-42页 |
·虚拟技术社会价值的探讨 | 第35-39页 |
·虚拟技术的社会价值 | 第35-37页 |
·虚拟技术的价值困惑 | 第37-38页 |
·人类将何去何从 | 第38-39页 |
·虚拟技术其它的一些哲学新问题 | 第39-42页 |
·虚拟技术中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·虚拟技术中的主客体关系 | 第40页 |
·虚拟技术中的虚拟思维方式 | 第40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