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5页 |
·灰黄霉素概述 | 第9-10页 |
·灰黄霉素背景介绍 | 第9页 |
·灰黄霉素结构及理化性质 | 第9页 |
·灰黄霉素的生物合成 | 第9-10页 |
·灰黄霉素产生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 F208背景介绍 | 第10-11页 |
·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技术 | 第11-22页 |
·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概念 | 第12页 |
·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| 第13-21页 |
·蛋白质组学的分离技术 | 第14-17页 |
·蛋白质鉴定技术 | 第17-20页 |
·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| 第20-21页 |
·微生物、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5页 |
第2章 灰黄霉素突变株F208与出发菌株培养观察与灰黄霉素效价测定 | 第25-33页 |
·前言 | 第2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菌株 | 第25页 |
·培养基 | 第25-26页 |
·斜面/平板培养基 | 第25页 |
·种子培养基 | 第25页 |
·发酵培养基 | 第25-26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6页 |
·培养方法 | 第26页 |
·斜面培养 | 第26页 |
·单菌落分离平板培养 | 第26页 |
·种子培养 | 第26页 |
·摇瓶发酵培养 | 第26页 |
·灰黄霉素效价测定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主要试剂配制 | 第26-27页 |
·标准曲线绘制 | 第27页 |
·发酵液灰黄霉素效价测定 | 第27页 |
·结果 | 第27-30页 |
·灰黄青霉菌落观察 | 第27-29页 |
·灰黄霉素效价测定 | 第29-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3页 |
第3章 灰黄霉素高产突变株F208与出发菌株18SrRNA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| 第33-47页 |
·前言 | 第3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9页 |
·材料 | 第33-35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33页 |
·工具酶、主要试剂盒及抗生素 | 第33页 |
·培养基及重要试剂配制 | 第33-35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35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35页 |
·方法 | 第35-39页 |
·SDS快速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 | 第35-36页 |
·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6页 |
·18S rDNA基因的获得 | 第36-37页 |
·目的基因的连接转化 | 第37-38页 |
·蓝白斑结合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子 | 第38-39页 |
·基因测序与数据处理 | 第39页 |
·结果 | 第39-46页 |
·18S rDNA基因的获得 | 第40页 |
·阳性克隆子的筛选与验证 | 第40-41页 |
·18S rDNA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| 第41-46页 |
·18SrDNA全序列测定 | 第41-44页 |
·18S rDNA系统进化树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灰黄霉素高产菌F208发酵过程中蛋白质表达差异的研究 | 第47-81页 |
·前言 | 第47页 |
·试剂和主要仪器 | 第47-49页 |
·主要试剂配制 | 第47-49页 |
·酚抽提法抽提液 | 第47页 |
·2D裂解液浸提法缓冲液 | 第47页 |
·Bradford法定量试剂 | 第47-48页 |
·双向电泳试剂 | 第48-4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9页 |
·灰黄青霉菌丝体总蛋白的双向电泳 | 第49-57页 |
·菌丝体总蛋白的提取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酚抽提法 | 第49-50页 |
·2D裂解液浸提法 | 第50页 |
·蛋白质定量 | 第50-51页 |
·Bradford法蛋白定量 | 第50-51页 |
·利用试剂盒进行蛋白定量(Amersham Ettan~(Tm)Sample Preparation Kits and Reagents 2D Quant Kit) | 第51页 |
·双向电泳实验 | 第51-57页 |
·利用自制胶条摸索适宜的菌丝体总蛋白提取方法 | 第51-54页 |
·利用IPG胶条的双向电泳实验 | 第54-57页 |
·质谱鉴定 | 第5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7-75页 |
·蛋白定量结果 | 第57-59页 |
·Bradford法蛋白定量 | 第57-58页 |
·利用试剂盒进行蛋白定量 | 第58-59页 |
·适宜灰黄青霉菌丝体总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 | 第59-62页 |
·样品制备方法比较 | 第59-60页 |
·自制胶与IPG胶条的2-D电泳分辨率比较 | 第60-62页 |
·灰黄青霉F208发酵过程中差异蛋白的比较研究 | 第62-65页 |
·质谱结果分析 | 第65-75页 |
·F208-3质谱结果 | 第66-73页 |
·F208-4质谱结果 | 第73-75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75-81页 |
·灰黄青霉菌丝体总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| 第76页 |
·灰黄青霉F208发酵过程差异蛋白F208-3、F208-4的分析 | 第76-81页 |
结论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3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