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基础科学论文--土壤学论文--土壤改良论文

土壤微生物与栽培作物对新型土壤改良剂的响应

目录第1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24页
   ·土壤改良剂的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·土壤改良剂的发展状况第10页
     ·土壤改良剂的作用机理第10-11页
     ·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第11-12页
   ·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微生物指标第12-17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的种类(microbial species)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的数量(microbial numbers)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生物量(microbial biomass)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生化强度(biochemical activities)第15页
     ·土壤酶(soil emzymes)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与根际微生物第16-17页
   ·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第17-19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响应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对温度的响应第18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第18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对土壤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响应第19页
   ·微量元素与土壤-植物系统第19-22页
     ·碘的重要性第19页
     ·土壤中的碘第19-20页
     ·植物中的碘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农业法补碘第22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及拟以解决的问题第22-24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拟解决的问题第23-24页
第二章 材料与方法第24-28页
   ·新型土壤改良剂基质的介绍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凹凸棒的结构特征第24页
     ·凹凸棒的吸附性质第24-25页
   ·材料和实验设计第25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25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25页
   ·取样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土壤取样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受试材料取样第26页
   ·土壤微生物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数量计数方法第26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第26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26-27页
   ·作物中碘含量的测定第27页
     ·测定原理第27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27页
   ·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27-28页
第三章 结果分析第28-55页
   ·土壤微生物对新型土壤改良剂的响应第28-33页
     ·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总数变化及其方差分析第28-30页
     ·细菌(bacteria)总数的变化及其方差分析第30页
     ·放线菌(actinomycetes)总数的变化及其方差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真菌(fungi)总数的变化及其方差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数量多重比较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功能性细菌——好气性自生固氮菌(azotobacter)数量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生物多样性指数(biological diversity index)的变化第33页
   ·分层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新型土壤改良剂的响应第33-39页
     ·土壤改良剂对上层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34-36页
     ·土壤改良剂对下层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36-39页
   ·新型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39-44页
     ·土壤呼吸(soil respiration)作用强度第40-41页
     ·纤维素分解(cellulose decomposition)作用强度第41-42页
     ·硝化作用(nitrification)强度第42-44页
   ·新型土壤改良剂对栽培作物——小油菜的影响第44-47页
     ·三次采样小油菜生物量的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·营养期小油菜生物量的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·小油菜中碘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 ·小油菜叶中碘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小油菜根部碘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·盆栽作物——水萝卜对新型土壤改良剂的响应第50-55页
     ·水萝卜叶中碘含量的测定第50-52页
     ·水萝卜根部碘含量的测定第52-55页
第四章 讨论与结论第55-60页
   ·讨论第55-59页
     ·新型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55-57页
     ·土壤微生物生化活性的变化第57页
     ·新型土壤改良剂对栽培作物——小油菜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 ·新型土壤改良剂对栽培作物——水萝卜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·结论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7页
致谢第67-68页
附录A 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华乌塘鳢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与群体遗传学研究
下一篇:H5亚型禽流感病毒广谱治疗性单抗13D4中试工艺的建立,及其晶体培养与表位预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