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之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前言 | 第8-17页 |
正文 | 第17-78页 |
1 君子与小人的内涵 | 第17-20页 |
·君子的内涵分析 | 第17-18页 |
·“君子”概念的变迁 | 第17页 |
·从比喻分析君子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·君子人格的定义 | 第18页 |
·小人的内涵分析 | 第18-20页 |
·“小人”概念的变迁 | 第19页 |
·从比喻分析小人的内涵 | 第19页 |
·小人人格的定义 | 第19-20页 |
2 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质:理论探讨 | 第20-39页 |
·君子的人格特质 | 第20-29页 |
·仁 | 第20-23页 |
·义 | 第23-26页 |
·礼 | 第26页 |
·智 | 第26-29页 |
·小人的人格特质 | 第29-39页 |
·不仁 | 第29-31页 |
·不义 | 第31-32页 |
·无礼 | 第32-33页 |
·奸诈 | 第33-39页 |
3 君子与小人的人格特质:实证研究 | 第39-5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3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9-40页 |
·词汇来源 | 第39页 |
·构造施测词表 | 第39页 |
·施测 | 第39-40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40-47页 |
·因素分析的适用性 | 第40页 |
·因素模型的确定 | 第40-43页 |
·因素的命名 | 第43-44页 |
·验证性因素分析 | 第44-47页 |
·讨论 | 第47-48页 |
·君子的人格特质 | 第47页 |
·小人的人格特质 | 第47-48页 |
·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·研究工具的信效度问题 | 第48页 |
·研究方法的弊端 | 第48页 |
·研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| 第48页 |
·研究的展望 | 第48-50页 |
4 君子与小人的转化 | 第50-54页 |
·人格本质的转换 | 第50页 |
·真实面目的显现 | 第50-51页 |
·对君子与小人的误解 | 第51页 |
·“中人”两面性的体现 | 第51-54页 |
5 君子与小人的测量 | 第54-68页 |
·测量君子与小人的注意事项 | 第54-55页 |
·人格类型的多样性 | 第54页 |
·发展的观点 | 第54-55页 |
·综合考察 | 第55页 |
·判定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| 第55-58页 |
·人格特质 | 第55-56页 |
·行为表现 | 第56-57页 |
·荣耻心 | 第57页 |
·时空表现的一致性 | 第57-58页 |
·判定君子与小人的方法 | 第58-68页 |
·内省法 | 第58-59页 |
·观察法 | 第59-63页 |
·考验法 | 第63-65页 |
·逻辑推理法 | 第65-66页 |
·问卷调查法 | 第66-68页 |
6 对待君子与小人的策略 | 第68-78页 |
·对待君子的策略 | 第68-70页 |
·勿仇君子 | 第68-69页 |
·勿为君子所弃 | 第69-70页 |
·见贤思齐 | 第70页 |
·对待小人的策略 | 第70-78页 |
·正己为先 | 第70-71页 |
·不恶而严 | 第71-72页 |
·化之以仁 | 第72-73页 |
·御之以义 | 第73-74页 |
·让之以礼 | 第74-75页 |
·止之以智 | 第75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附录 | 第84-90页 |
问卷 | 第84-86页 |
人格结构模型 | 第86-90页 |
谢辞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