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储存与运输论文--油气储运安全技术论文

活性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特性与表观动力学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符号和缩略词说明第14-1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1.2 铁硫化合物的形成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自然状态下形成硫化亚铁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验室制备硫化亚铁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硫化亚铁结构表征第20-21页
    1.4 硫化亚铁自燃影响因素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1.5 热分析动力学研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热分析动力学概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硫化亚铁热分析动力学研究第24页
    1.6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本课题研究目的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本课题研究路线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本课题面临的挑战第27-29页
第二章 铁硫化合物的制备第29-37页
    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9-30页
    2.2 液相合成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液相合成法基本原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操作第30-31页
    2.3 气固相反应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气固相反应法基本原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实验操作第31-32页
    2.4 样品活性初步检验第32-33页
    2.5 样品活性实验测定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购买试剂反应特性测定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液相合成产物反应特性测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气固相反应产物特性测定第34-35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5-37页
第三章 铁硫化合物的表征第37-49页
    3.1 X射线衍射技术(XRD)表征铁硫化合物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X射线衍射技术介绍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XRD表征液相合成样品及其氧化物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XRD表征气固相反应样品第39-40页
    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联用仪(SEM/EDX)表征铁硫化合物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扫描电镜与能谱联用仪基本原理介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EM/EDX表征液相合成法制备样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SEM/EDX表征气固相反应样品第41-42页
    3.3 电子探针技术表征液相合成样品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电子探针基本原理介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电子探针表征液相合成样品第43页
    3.4 光学显微镜表征液相合成样品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光学显微镜基本原理介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光学显微镜表征液相合成样品第44-45页
    3.5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表征液相合成样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透射电子显微镜基本原理介绍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透射电镜表征液相合成样品第45-46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6-49页
第四章 活性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特性研究第49-59页
    4.1 同步热分析仪简介第49页
    4.2 非等温条件下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特性研究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同升温速率下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氧浓度下对铁硫化合物的反应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不同气流量下铁硫化合物反应第54页
    4.3 等温条件下样品自燃反应特性研究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空气下不同温度对样品自燃反应特性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氧气下不同温度对样品自燃反应特性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第五章 活性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表观动力学研究第59-75页
    5.1 常温条件下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表观动力学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自燃反应动力学理论依据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FWO法计算氧气下样品反应动力学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FWO法计算空气下样品反应动力学第61-64页
    5.2 高温条件下铁硫化合物自燃反应表观动力学第64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AKTS软件介绍及动力学理论依据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含氧气15%混合气下样品动力学参数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含氧气10%混合气下样品动力学参数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含氧气5%混合气下样品动力学参数第71-74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74-7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5-77页
    6.1 实验结论第75-7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1页
致谢第81-83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-85页
作者及导师简介第85-87页
附件第87-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
下一篇:兖矿集团煤矿配网自动化系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