芩栀苦参丸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
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| 英文缩略词表 | 第8-9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9-48页 |
| 综述一 痤疮的中医学研究概述 | 第9-29页 |
| 1 病名认识 | 第9页 |
| 2 病因病机分析 | 第9-11页 |
| 3 辨证分型论治研究 | 第11-15页 |
| 4 复方论治及实验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5 单方及中成药论治 | 第18-21页 |
| 6 临床用药计量学分析 | 第21-22页 |
| 7 痤疮综合治疗观 | 第22-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6-29页 |
| 综述二 痤疮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| 第29-48页 |
| 1 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9页 |
| 2 痤疮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| 第29-35页 |
| 3 痤疮的分类和分级 | 第35-39页 |
| 4 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药物选择 | 第39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| 芩栀苦参丸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| 第48-69页 |
| 前言 | 第48-49页 |
| 临床资料 | 第49页 |
| 1病例来源 | 第49页 |
| 诊疗标准 | 第49-52页 |
| 1 诊断及分级标准 | 第49页 |
| 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| 第49-50页 |
| 3 纳入标准 | 第50页 |
| 4 排除标准 | 第50页 |
| 5 病例的脱落和剔除 | 第50页 |
| 6 研究方法 | 第50页 |
| 7 观测指标(表见附录) | 第50页 |
| 8 疗效判定标准 | 第50-52页 |
| 结果 | 第52-61页 |
|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2 病情基线资料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3 临床观察结果 | 第55-61页 |
| 4 脱落和剔除病历 | 第61页 |
| 讨论 | 第61-68页 |
| 1 清热除湿凉血法与痤疮治疗 | 第61-62页 |
| 2 芩栀苦参丸作用机理 | 第62-63页 |
| 3 病例特点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4 治疗结果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5 结论 | 第66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69页 |
| 附录 | 第69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-79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