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7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7-29页 |
| ·核天体物理概述 | 第17-19页 |
| ·恒星演化进程中的氢燃烧 | 第19-29页 |
| ·p-p反应链 | 第20-23页 |
| ·CNO循环 | 第23-26页 |
| ·快速质子俘获(rp)过程 | 第26-29页 |
| 第二章 恒星核反应率和实验研究方法综述 | 第29-41页 |
| ·恒星核反应率 | 第29-35页 |
| ·综述和普适定义 | 第29-30页 |
| ·带电粒子引起的反应 | 第30-35页 |
| ·实验研究方法综述 | 第35-41页 |
| ·直接测量 | 第36-37页 |
| ·间接测量 | 第37-41页 |
| 第三章 若干不稳定核天体物理(p,γ)反应的研究 | 第41-103页 |
| ·结合电荷对称性的ANC方法 | 第41-55页 |
| ·方法概述 | 第41-42页 |
| ·转移反应与中子ANC | 第42-43页 |
| ·镜像核电荷对称性与质子ANC和质子宽度 | 第43-44页 |
| ·(p,γ)反应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 | 第44-47页 |
| ·方法验证 | 第47-55页 |
| ·~8B(p,γ)~9C反应 | 第55-70页 |
| ·研究意义、现状及方案 | 第55-56页 |
| ·北京HI-13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GIRAFFE | 第56-58页 |
| ·~2H(~8Li,~9Li)~1H反应角分布的测量 | 第58-63页 |
| ·~9Li的中子ANC和~9C的质子ANC | 第63-66页 |
| ·~8B(p,γ)~9C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 | 第66-70页 |
| ·~(11)C(p,γ)~(12)N反应 | 第70-83页 |
| ·研究意义、现状及方案 | 第70-71页 |
| ·~(11)B(d,p)~(12)B角分布和~(12)B的中子ANC | 第71-78页 |
| ·~(12)N的质子ANC和质子宽度 | 第78-79页 |
| ·~(11)C(p,γ)~(12)N反应的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 | 第79-83页 |
| ·~(13)N(p,γ)~(14)O反应 | 第83-94页 |
| ·研究意义、现状及方案 | 第83-84页 |
| ·~(13)C(d,p)~(14)C角分布和~(14)C的中子ANC | 第84-88页 |
| ·~(14)O的质子ANC | 第88页 |
| ·R矩阵分析和~(13)N(p,γ)~(14)O天体物理S因子与反应率 | 第88-94页 |
| ·~(26)Si(p,γ)~(27)P反应 | 第94-103页 |
| ·研究意义、现状及方案 | 第94-95页 |
| ·~(26)Mg(d,p)~(27)Mg角分布和~(27)Mg的中子ANC | 第95-98页 |
| ·~(27)P的质子ANC和质子宽度 | 第98-99页 |
| ·~(26)Si(p,γ)~(27)P反应的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 | 第99-103页 |
| 第四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其它工作 | 第103-121页 |
| ·利用低能质子束产生高强度的~(11)C束流 | 第103-113页 |
| ·实验过程 | 第103-105页 |
| ·数据处理与结果 | 第105-111页 |
| ·讨论与进一步的实验计划 | 第111-113页 |
| ·~(13)N(d,n)~(14)O反应角分布的测量和~(13)N(p,γ)~(14)O反应率的确定 | 第113-121页 |
| ·~(13)N(d,n)~(14)O反应角分布的测量 | 第113-115页 |
| ·虚衰变~(14)O_(g.s.)→~(13)N+p的ANC | 第115-118页 |
| ·~(13)N(p,γ)~(14)O反应率的确定 | 第118-121页 |
|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| 第121-127页 |
| ·论文工作的概括与展望 | 第121-123页 |
| ·ANC方法适用范围的探讨 | 第123-12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7-139页 |
| 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39-143页 |
| 致谢 | 第143-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