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第一章 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理解 | 第8-14页 |
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化的内涵 | 第8-10页 |
一、民族民间文化的定义 | 第8-9页 |
二、民族民间文化的种类和范围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民族民间文化的特点 | 第10-11页 |
一、主体的不特定性 | 第10-11页 |
二、时间的续展性 | 第11页 |
三、地域的限制性 | 第11页 |
四、与所处环境的不可分割性 | 第11页 |
第三节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本质 | 第11-14页 |
一、以"活化石"的方式保护应成为保护的基础 | 第12页 |
二、保护必须激发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能力 | 第12页 |
三、要有整体保护的理念 | 第12页 |
四、保护必须和权利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| 第12-13页 |
五、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保护意识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对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的情况 | 第14-24页 |
第一节 国际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保护情况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各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情况 | 第16-19页 |
第三节 我国对于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的情况 | 第19-21页 |
第四节 我国地方立法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情况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| 第24-34页 |
第一节 甘肃文化概况及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现状 | 第24-29页 |
一、甘肃文化概况及特点 | 第24-26页 |
二、甘肃民族民间文化情况 | 第26-27页 |
三、甘肃民族民间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7-28页 |
四、问题的原因 | 第28页 |
五、甘肃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| 第29-34页 |
一、立法保护能让民族民间文化真正取得一种应有的法律地位 | 第30-31页 |
二、立法保护可以使民族民间文化纳入法律的保护体系之中 | 第31-32页 |
三、立法保护能有效地建立起保护秩序、规范保护行为 | 第32页 |
四、立法保护能有力地保护和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权益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法律思考 | 第34-40页 |
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的法律性质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关于保护主体问题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关于权利主体的问题 | 第36-37页 |
第四节 关于保护客体的问题 | 第37-38页 |
第五节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权利问题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民族民间文化立法保护的建议 | 第40-46页 |
第一节 确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立法指导思想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建立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综合法律保护体系 | 第41-42页 |
第三节 坚持国内立法与国际保护接轨的原则 | 第42-43页 |
第四节 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机制 | 第43-46页 |
一、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机制 | 第43页 |
二、民族民间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 | 第43-44页 |
三、民族民间文化的利用与开发机制 | 第44页 |
四、民族民间文化整体保护机制 | 第44-45页 |
五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保障机制 | 第45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