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引言 | 第10页 |
·柑桔溃疡病防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6-27页 |
·柑桔溃疡病 | 第16-19页 |
·柑桔溃疡病病原菌 | 第16页 |
·柑桔溃疡病的起源和分布 | 第16页 |
·柑桔溃疡病菌系分化 | 第16-17页 |
·柑桔溃疡病的症状、危害和传播方式 | 第17-19页 |
·植物生防枯草芽孢杆菌 | 第19-27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用于植病防治的研究概况 | 第20-21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拮抗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| 第21-25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| 第25-27页 |
3 CQBS03 菌株特性、抗菌谱测定与菌种鉴定 | 第27-38页 |
·材料 | 第27-2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7页 |
·主要试剂和缓冲液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菌种 | 第28页 |
·主要培养基 | 第28页 |
·引物合成 | 第28页 |
·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菌株特性测定 | 第28-30页 |
·抑菌活性的测定方法 | 第30页 |
·菌株CQBS03 的抑菌作用及抑菌谱测定 | 第30页 |
·芽孢杆菌CQBS03 的16S rDNA 序列鉴定 | 第30-3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7页 |
·菌株特性测定 | 第31-33页 |
·菌株CQBS03 的抑菌作用及抑菌谱测定 | 第33-34页 |
·芽孢杆菌CQBS03 的16S rDNA 序列鉴定 | 第34-37页 |
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CQBS03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38-46页 |
·材料 | 第38-3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38页 |
·实验菌种 | 第38页 |
·主要培养基 | 第38-39页 |
·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| 第39页 |
·方法 | 第39-40页 |
·种子液制备方法 | 第39页 |
·摇瓶发酵培养液配方筛选 | 第39页 |
·培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| 第39页 |
·培养条件的正交实验设计方法 | 第39-40页 |
·菌株CQBS03 生长曲线、抑菌活性物质产生曲线的绘制 | 第4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5页 |
·不同培养基对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| 第40页 |
·单因素选择结果 | 第40-42页 |
·菌株CQBS03 生长与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·菌株CQBS03 发酵上清抑菌活性曲线与OD280 吸收曲线的关系 | 第43页 |
·正交实验结果及回归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小结 | 第45-46页 |
5 CQBS03 抗菌物质性质的研究和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| 第46-61页 |
·材料 | 第46-4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6-4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47页 |
·实验菌种和所用培养基 | 第47页 |
·SDS-PAGE 和IEF-PAGE 所用缓冲液和储备液 | 第47-49页 |
·其它材料 | 第49页 |
·方法 | 第49-52页 |
·拮抗细菌粗蛋白的提取 | 第49页 |
·抗菌蛋白浓度的测定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CQBS03 抑菌活性成分性质测定 | 第50-51页 |
·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| 第51-5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9页 |
·抑菌活性成分的来源 | 第52-53页 |
·标准蛋白浓度的测定结果 | 第53页 |
·硫酸铵分级盐析条件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抗菌蛋白抑菌谱的测定 | 第54-56页 |
·抗菌蛋白性质研究结果 | 第56-58页 |
·抗菌蛋白疏水柱层析 | 第58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1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61-67页 |
·结论 | 第61页 |
·讨论 | 第61-66页 |
·关于细菌菌株的鉴定 | 第61-62页 |
·抑菌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| 第62-63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谱 | 第63-64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物质 | 第64-65页 |
·有关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| 第65-66页 |
·后续研究思路 | 第66-67页 |
7 展望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6页 |
附录 | 第76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