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隋、唐至清前期(581~1840年)论文--清前期(1616~1840年)论文

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--以“番”汉互动为中心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3页
绪言第13-31页
 第一节 从"学术鸡肋"到"学术新宠":台湾平埔族群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14-25页
 第二节 研究方法与概念诠释第25-27页
 第三节 史料分析与章节安排第27-31页
第一章 台湾原住族群的源流、类别与分布第31-50页
 第一节 台湾原住族群源流之探讨第31-35页
 第二节 台湾原住族群分类之界说第35-42页
 第三节 台湾原住族群分布之概况第42-48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48-50页
第二章 清代汉人移垦台湾的途径、类型与族群构成第50-70页
 第一节 领照与偷渡:汉人移垦台湾的途径第50-59页
 第二节 汉人移垦台湾的原因与类型辨析第59-65页
 第三节 客家与福佬:移垦台湾的汉人族群第65-68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68-70页
第三章 汉人进垦与山前平埔族群的应变第70-136页
 第一节 清初山前平埔族群的生活状况第70-83页
 第二节 汉人拓垦山前平埔族群土地的历程与形式第83-103页
 第三节 山前平埔族群的应变举措第103-130页
 第四节 民间租佃制下的"番"汉土地转移方式第130-134页
 第五节 小结第134-136页
第四章 兰地拓垦与族群互动第136-156页
 第一节 兰地上的原住族群第137-144页
 第二节 兰地拓垦历程与族群空间变换第144-150页
 第三节 官府族群策略与土地拓垦形式第150-155页
 第四节 小结第155-156页
第五章 迁移别置:平埔族群生存空间的重构与延伸第156-195页
 第一节 社域内迁移与社域外迁移第156-174页
 第二节 在无奈与理性之间:平埔族群迁移原因的探讨第174-179页
 第三节 平埔族群新空间的建构:埔里与后山的拓垦第179-187页
 第四节 埔里与后山族群结构的变迁第187-194页
 第五节 小结第194-195页
第六章 影响平埔族群与汉人关系的几个角色第195-222页
 第一节 官府:无力的调控者第195-199页
 第二节 通事:双重作用的中介人第199-205页
 第三节 游民:困苦中的麻烦制造者第205-210页
 第四节 "生番":抗争者与滋事者第210-220页
 第五节 小结第220-222页
第七章 族群整合:平埔族群的"汉化"第222-233页
 第一节 平埔族群经济文化的"汉化"第222-229页
 第二节 平埔族群身份认同的弱化第229-232页
 第三节 小结第232-233页
第八章 "番族血泪史"之检讨第233-255页
 第一节 多重的族群地权变迁第233-239页
 第二节 孰重孰轻:民间族群冲突的比较第239-244页
 第三节 护番保产:清廷的理番策略第244-250页
 第四节 民间经济文化交流:平埔族群式微的主因第250-254页
 第五节 小结第254-255页
结语第255-259页
参考文献第259-270页

论文共2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锂离子电池电极界面特性研究
下一篇:文化选择与叙事变迁--国统区乡村小说叙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