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印台山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及特征 | 第16-28页 |
·印台山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 | 第16-23页 |
·气象水文 | 第16-17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7-18页 |
·地层岩性 | 第18-20页 |
·地质构造 | 第20-21页 |
·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| 第21-23页 |
·水文地质 | 第23页 |
·人类工程活动 | 第23页 |
·印台山滑坡基本特征与变形特征 | 第23-28页 |
·滑坡基本特征 | 第23-25页 |
·滑坡变形特征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印台山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印台山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| 第29-33页 |
·敏感因素分析方法及正交试验设计 | 第29-30页 |
·敏感性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印台山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老滑坡形成 | 第33-35页 |
·老滑坡局部复活 | 第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印台山滑坡稳定性分析 | 第36-54页 |
·印台山滑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极限平衡法的优缺点 | 第36-37页 |
·抗剪强度参数的综合分析和选取 | 第37-38页 |
·极限平衡法滑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| 第38-40页 |
·印台山滑坡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0-53页 |
·FLAC3D的特点 | 第40-41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3页 |
·天然状态下应力——应变场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| 第43-47页 |
·天然状态+地面荷载条件下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| 第47-50页 |
·天然状态+地面荷载+强降雨条件下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印台山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印台山滑坡治理方案与优选 | 第54-62页 |
·印台山滑坡治理措施初步论证 | 第54-56页 |
·支挡工程措施 | 第54-55页 |
·排水工程措施 | 第55-56页 |
·监测措施 | 第56页 |
·印台山滑坡治理方案 | 第56-58页 |
·方案一 | 第56-57页 |
·方案二 | 第57页 |
·方案三 | 第57-58页 |
·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治理方案优选 | 第58-62页 |
·确定类因素集即类因子层及评价集 | 第58-59页 |
·确定隶属函数 | 第59页 |
·确定权系数 | 第59-60页 |
·确定模糊矩阵 | 第60-61页 |
·治理方案优选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·结论 | 第62页 |
·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、生产项目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