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目录 | 第8-14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27页 |
1 概况 | 第14-15页 |
2 BaP的性质及其危害 | 第15-19页 |
·BaP的理化性质 | 第15-16页 |
·BaP的来源和毒性 | 第16-17页 |
·BaP的来源 | 第16页 |
·BaP的危害途径 | 第16页 |
·BaP的致癌性 | 第16-17页 |
·BaP的毒理性质 | 第17页 |
·BaP的分布及其环境行为 | 第17-19页 |
·BaP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 | 第17-18页 |
·BaP的环境行为 | 第18-19页 |
3 海洋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和利用 | 第19-24页 |
·海洋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 | 第19-21页 |
·降解低分子量(LMW)PAHs的微生物种类 | 第19-20页 |
·降解BaP的微生物种类 | 第20-21页 |
·微生物降解BaP的机制及代谢途径 | 第21-24页 |
·细菌降解BaP的机制及代谢途径 | 第21-22页 |
·真菌降解BaP的机制及代谢途径 | 第22-23页 |
·微生物的共代谢机制 | 第23-24页 |
4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研究微生物降解PAHs中的应用 | 第24-26页 |
·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·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| 第25-26页 |
5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、意义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汕头内海海域沉积物污染表征、PAHs污染状况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| 第27-43页 |
1 样品的采集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7-28页 |
·沉积物样品采集站位的设置 | 第28页 |
·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28-29页 |
2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| 第29-32页 |
·无机化合物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·含水量、pH值的测定 | 第29页 |
·无机磷化物(IP)、可溶性磷(DP)的测定 | 第29页 |
·总氮(TN)、氨氮(NH_4~+-N)、亚硝态氮(NO_2~--N)和硝态氮(NO_3~--N)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·总还原糖(TRS)的测定 | 第30页 |
·硫酸盐的测定 | 第30页 |
·PAHs含量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·样品的前处理 | 第30页 |
·GC分析仪器和条件 | 第30-31页 |
·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和测定 | 第31页 |
·16SrRNA基因池的PCR扩增 | 第31-32页 |
·变性梯度凝胶电泳(DGGE)分析 | 第32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42页 |
·汕头内海海域沉积物中无机化合物的特征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沉积物含水量和酸碱度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沉积物中无机磷、可溶性磷的分析 | 第33页 |
·沉积物中含氮量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沉积物中还原糖和硫酸盐含量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汕头内海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特征分析 | 第35-40页 |
·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| 第35-36页 |
·沉积物中PAHs的组成特征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水平及危害评价 | 第38-40页 |
·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| 第40-42页 |
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章 降解BaP微生物的富集、分离和鉴定 | 第43-53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3-4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3-44页 |
·样品的来源 | 第43页 |
·试剂 | 第43-44页 |
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44页 |
·溶液 | 第44页 |
·分析仪器和条件 | 第4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降解菌的分离、筛选及鉴定 | 第44-45页 |
·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45-46页 |
·菌株对BaP降解特性的研究 | 第46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2页 |
·BaP降解菌的富集、分离和筛选 | 第46-48页 |
·降解菌对BaP的降解能力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PAHs的标准曲线绘制 | 第48页 |
·不同降解菌的BaP降解能力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49-52页 |
·细菌BAP5的生理生化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真菌BAP14菌落形态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混合菌株中优势菌株的分离、纯化和鉴定 | 第51-52页 |
3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微生物对BaP的降解 | 第53-66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53-5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3-54页 |
·实验菌种 | 第53页 |
·试剂 | 第53-54页 |
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54页 |
·溶液 | 第54页 |
·分析仪器和条件 | 第5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4-55页 |
·菌株降解BaP效率和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54-55页 |
·降解BaP条件的优化 | 第55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5页 |
·菌株Ochrobactrum sp.BAP5降解特性的研究 | 第55-57页 |
·菌株降解BaP效率及生长曲线 | 第55-56页 |
·菌株降解BaP条件的优化 | 第56-57页 |
·菌株Aspergillus sp.BAP14降解特性的研究 | 第57-61页 |
·菌株降解BaP效率及生长曲线 | 第57-58页 |
·菌株降解BaP的条件优化 | 第58-61页 |
·混合菌S6降解特性的研究 | 第61-65页 |
·菌株降解BaP的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混合菌株降解BaP条件的优化 | 第62-65页 |
3 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降解BaP的功能蛋白研究 | 第66-76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66-6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6-67页 |
·菌株来源 | 第66页 |
·试剂 | 第66-67页 |
·溶液 | 第6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7-69页 |
·菌株的培养和菌体收集 | 第67页 |
·菌体蛋白的提取 | 第67-68页 |
·SDS-PAGE电泳分析 | 第68页 |
·2D电泳分析 | 第68页 |
·差异蛋白的MALDI-TOF/MS分析 | 第68-69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69-75页 |
·细菌BAP5在PAHs胁迫下菌株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 | 第69-73页 |
·菌株在BaP诱导下的蛋白SDS-PAGE分析 | 第69-70页 |
·菌株在不同PAHs诱导下的蛋白SDS-PAGE分析 | 第70页 |
·菌株在PAHs胁迫下蛋白表达差异的二维电泳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差异蛋白的MALDI-TOF-MS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真菌BAP14在PAHs胁迫下菌株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混合菌S6在PAHs胁迫下菌株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 | 第74-75页 |
3 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76-79页 |
1 本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 | 第76-77页 |
2 研究展望 | 第77-79页 |
附章一 酵母菌降解苯酚的研究 | 第79-94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79-8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9-80页 |
·样品来源 | 第79页 |
·试剂 | 第79-80页 |
·培养基 | 第80页 |
·溶液 | 第8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0-82页 |
·苯酚降解菌的分离、筛选及鉴定 | 第80页 |
·菌株特性研究 | 第80页 |
·降解菌18SrDNA序列分析 | 第80-81页 |
·菌株的苯酚降解特性研究 | 第81页 |
·降解菌酶活力的研究 | 第81-82页 |
2 结果和讨论 | 第82-93页 |
·海洋苯酚降解菌的分离、筛选及形态特征 | 第82-83页 |
·苯酚降解菌的降解能力的研究 | 第83-85页 |
·苯酚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83-84页 |
·降解菌的降解能力的测定 | 第84-85页 |
·菌株P2、P4、P5对苯酚降解特性的研究 | 第85-93页 |
·菌株的选择和降解条件的优化 | 第85-89页 |
·菌株对不同芳烃化合物的利用能力 | 第89-90页 |
·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种属鉴定 | 第90-92页 |
·菌株代谢苯酚的途径及酶特性的分析 | 第92-93页 |
3 小结 | 第93-94页 |
附章二 纳豆激酶产生菌的性质研究 | 第94-10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5-9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95页 |
·菌株 | 第95页 |
·样品来源 | 第95页 |
·试剂 | 第95页 |
·培养基 | 第95页 |
·溶液 | 第9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95-97页 |
·具纤溶活性菌株的筛选、分离和纯化 | 第95-96页 |
·菌株产纳豆激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96页 |
·菌株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| 第96-97页 |
2 结果和分析 | 第97-105页 |
·具纤溶活性菌株的性质研究 | 第97-102页 |
·具纤溶活性菌株的筛选、分离和纯化 | 第97页 |
·菌株的纤溶活性分析 | 第97-98页 |
·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质分析 | 第98-99页 |
·菌株产纳豆激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99-102页 |
·纳豆激酶(NK)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体系的研究 | 第102-105页 |
·NK基因的克隆、表达 | 第102-103页 |
·重组NK基因的表达条件优化 | 第103-105页 |
3 小结和讨论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7页 |
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| 第117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