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引论 | 第13-18页 |
·研究缘起 | 第13页 |
·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| 第13-16页 |
·传统 | 第13-14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及其相关领域 | 第14页 |
·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及中国教育科学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·中国教育学发展 | 第15页 |
·教育学中国化问题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和思路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概论 | 第18-25页 |
·何谓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 | 第18-19页 |
·传统的界定 | 第18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的界定 | 第19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的特征 | 第19-22页 |
·稳定性 | 第19-20页 |
·模式性 | 第20页 |
·学术性 | 第20-21页 |
·借鉴性 | 第21-22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| 第22-25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| 第22-23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传统 | 第23-24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与教育学传统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的形成背景和原因 | 第25-31页 |
·形成背景 | 第25-28页 |
·国内背景 | 第25-27页 |
·国外背景 | 第27-28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在当代中国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| 第28-31页 |
·外在原因 | 第28-29页 |
·内在原因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的历史寻踪 | 第31-38页 |
·孕育时期(1919年—1949年) | 第31-33页 |
·孕育时期概述 | 第31-32页 |
·代表性的大学、教授及典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| 第32-33页 |
·初步形成时期(1949年—1956年) | 第33-34页 |
·初步形成时期的概述 | 第33页 |
·代表性的大学、教授及典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| 第33-34页 |
·形成时期(1956年—1966年) | 第34-36页 |
·形成时期的概述 | 第34-35页 |
·代表性的大学、教授及典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| 第35-36页 |
·休眠时期(1966年—1976年) | 第36页 |
·发展时期(1976年—90年代末) | 第36-37页 |
·发展时期的概述 | 第36页 |
·代表性的大学、教授及典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| 第36-37页 |
·变革时期(上世纪90年代末—至今) | 第37-38页 |
第五章 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的基本内容 | 第38-45页 |
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| 第38-40页 |
·一般、特殊的关系运用于教育学 | 第38页 |
·矛盾理论运用于教育学 | 第38-39页 |
·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运用于教育学 | 第39-40页 |
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| 第40-41页 |
·党性 | 第40页 |
·阶级性 | 第40-41页 |
·科学性 | 第41页 |
·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| 第41-42页 |
·教育与生产力 | 第41-42页 |
·教育与生产关系 | 第42页 |
·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| 第42页 |
·教育与人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·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| 第42-43页 |
·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| 第43页 |
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| 第43页 |
·四大基本模块体系 | 第43-45页 |
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| 第45-48页 |
·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研究氛围 | 第45页 |
·正确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教育论著的内容 | 第45-46页 |
·纵向关注本国、横向交流西方 | 第46-47页 |
·融入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于教育学的思考 | 第47页 |
·细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领域问题的研究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56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