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·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3-15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的简单考察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4-15页 |
·对既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| 第15页 |
·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·分析框架 | 第15-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农村社区金融困境的现状描述与成因考察 | 第18-30页 |
·农村社区的形成模型与变迁机制 | 第18-20页 |
·社区的界定与社区研究的由来 | 第18页 |
·农村社区的形成:博弈模型的角度 | 第18-20页 |
·农村社区的金融缺口及其负面效应 | 第20-25页 |
·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的效率与贡献 | 第20页 |
·农村社区金融缺口的估算:实证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农村社区金融缺口的负面经济效应 | 第23-25页 |
·农村社区金融困境的成因考察 | 第25-30页 |
·农村社区金融缺口的形成:双重约束 | 第25-27页 |
·农村社区金融缺口的放大:重工与轻农 | 第27-30页 |
第3章 农村社区弱势群体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 | 第30-46页 |
·农村社区弱势群体的内涵界定 | 第30-31页 |
·社会学研究中的农村社区弱势群体 | 第30页 |
·经济学研究中的农村社区弱势群体 | 第30-31页 |
·农村社区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的特征剖析 | 第31-37页 |
·金融扶贫的有效性与弱势群体金融需求 | 第31-34页 |
·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特点描述 | 第34-36页 |
·弱势群体金融需求层次性剖析 | 第36-37页 |
·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供给 | 第37-43页 |
·正规金融供给的定量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非正规金融供给的定量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的缺陷 | 第41-43页 |
·农村社区弱势群体的有效金融供给:新型金融企业 | 第43-46页 |
·理想状态的新型金融企业概貌 | 第43-44页 |
·三类新型金融企业发展现状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发展农村社区弱势群体新型金融企业的机制设计与现实约束 | 第46-59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错位竞争发展战略 | 第46-48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应实现最大范围的覆盖面 | 第46-47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与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的错位竞争 | 第47-48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三种可能设立方式 | 第48-50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新设方式 | 第48-49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改造方式 | 第49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分立方式 | 第49-50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经营理念与运行模式 | 第50-55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| 第50-51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定价机制 | 第51-53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的贷款模式与贷款流程设计 | 第53-55页 |
·发展新型金融企业的现实约束:障碍及风险 | 第55-59页 |
·发展新型金融企业的外部障碍 | 第55-57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本身需要克服的问题 | 第57-58页 |
·新型金融企业金融创新的风险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发展农村社区弱势群体新型金融企业的政府责任 | 第59-64页 |
·发展新型金融企业的政府责任(Ⅰ):法律保障 | 第59-60页 |
·立法保证新型金融企业的独立性 | 第59页 |
·优化新型金融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 | 第59-60页 |
·发展新型金融企业的政府责任(Ⅱ):监管保证 | 第60-62页 |
·以利率调控保证新型金融企业坚持经营理念 | 第60-61页 |
·传统业务监管与创新业务监管并重 | 第61-62页 |
·发展新型金融企业的政府责任(Ⅲ):政策扶植 | 第62-64页 |
·建立并完善新型金融企业市场服务体系 | 第62页 |
·对新型金融企业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 | 第62-63页 |
·以保险手段提高新型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9-70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目录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