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柴达木北缘西段中、新生代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7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7-31页
   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7-18页
     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8页
   ·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北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8-25页
     ·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  ·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勘探研究现状第22-25页
   ·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5-26页
   ·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认识第26-31页
第二章 区域地质背景第31-40页
   ·区域构造背景与特征第31-36页
     ·基底构造特征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区域构造环境第32-35页
     ·前中生代构造格局演变第35-36页
   ·地层概况第36-39页
     ·中生代地层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新生代地层第38-39页
   ·区域石油地质条件第39-40页
第三章 构造与变形特征第40-59页
   ·构造边界第40-42页
     ·阿尔金断裂系第40-42页
     ·达肯达坂—宗务隆山断裂带第42页
     ·鄂博梁南缘—陵间断裂第42页
   ·构造特征第42-53页
     ·构造层及形变层第42-44页
     ·构造体系及构造单元第44-48页
     ·褶皱系统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断裂系统第50-53页
   ·构造样式及其叠加模式第53-56页
     ·基本类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基底卷入型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盖层滑脱型第55页
     ·构造样式的叠加第55-56页
   ·构造变形特征第56-59页
     ·构造分带特征第56-57页
     ·构造分段特征第57页
     ·构造分层特征第57-59页
第四章 中、新生代多旋回叠加改造演化第59-96页
   ·构造运动的多旋回性第59-66页
     ·野外地质特征第59-62页
     ·岩石组构特征第62-66页
   ·中、新生代盆山关系演化第66-87页
     ·盆山关系演化的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第66-77页
     ·盆山关系演化的沉积学响应第77-82页
     ·中、新生代盆山关系格局及演化第82-87页
   ·构造叠加改造演化第87-96页
     ·印支构造旋回第88-89页
     ·燕山构造旋回第89-93页
     ·喜马拉雅构造旋回第93-96页
第五章 典型油气藏解剖第96-122页
   ·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第96-98页
     ·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第96-97页
     ·典型油气藏的选择第97-98页
   ·冷湖五号油藏成藏机制剖析第98-103页
     ·油藏基本特征第98-100页
     ·成藏机制分析第100-103页
   ·南八仙油气藏成藏机制剖析第103-109页
     ·油气藏基本特征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·成藏机制分析第107-109页
   ·马北油气藏成藏机制剖析第109-117页
     ·油气藏基本特征第109-114页
     ·成藏机制分析第114-117页
   ·鱼卡油藏成藏机制剖析第117-122页
     ·油气藏基本特征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·成藏机制分析第120-122页
第六章 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122-133页
   ·盆地结构与油气聚集第122-126页
     ·不同构造带油气聚集特征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·不同形变层油气聚集特征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·不同构造段油气聚集特征第125-126页
   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·燕山期成藏建造阶段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·早喜马拉雅期成藏建造阶段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·晚喜马拉雅期成藏改造—建造阶段第128-129页
   ·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特征第129-133页
     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·油气分布基本规律第131-133页
结论第133-135页
致谢第135-136页
参考文献第136-146页
图版说明第146-147页
图版第147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模式研究
下一篇:阻碍我国大陆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因素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