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引言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水稻土微团聚体的基本性质与电荷特性 | 第12-24页 |
| ·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13-16页 |
| ·供试土壤 | 第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-1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6-23页 |
| ·土壤微团聚体颗粒组中有机质分布 | 第16-18页 |
| ·土壤微团聚体颗粒组中氧化物分布 | 第18-20页 |
| ·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和氧化铁、铝含量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| ·表面负电荷量与有机质和氧化铁、铝含量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| ·阴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和氧化铁、铝含量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| ·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水稻土微团聚体对铜离子的平衡吸附与解吸 | 第24-34页 |
| ·引言 | 第2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供试土壤 | 第2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2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3页 |
| ·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对Cu~(2+)的吸附 | 第25-30页 |
| ·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对Cu~(2+)的解吸特点 | 第30-33页 |
| 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章 溶液pH和磷对水稻土微团聚体铜离子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| 第34-53页 |
| ·引言 | 第34-3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| ·供试土壤 | 第3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5-3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6-52页 |
| ·溶液pH对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Cu~(2+)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| 第36-43页 |
| ·P对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Cu~(2+)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| 第43-52页 |
| 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四章 水稻土微团聚体铜离子吸附过程铝的溶出及对土壤溶液pH的影响 | 第53-63页 |
| ·引言 | 第53-5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5页 |
| ·供试土壤 | 第5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54-5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2页 |
| ·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Cu~(2+)的等温吸附过程中Al的溶出 | 第55-58页 |
| ·溶液pH对Cu~(2+)吸附过程Al溶出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·Cu~(2+)吸附过程平衡液pH的变化 | 第59-62页 |
| 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第五章 水稻土微团聚体对铜离子吸附与解吸动力学 | 第63-76页 |
| ·引言 | 第6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63-65页 |
| ·供试土壤 | 第6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63-6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5页 |
| ·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Cu~(2+)吸附动力学 | 第65-70页 |
| ·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Cu~(2+)的解吸动力学 | 第70-73页 |
| ·Cu~(2+)吸附过程H~+释放的动力学特征 | 第73-75页 |
| ·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| 第76-82页 |
| ·全文讨论 | 第76-80页 |
| ·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Cu~(2+)吸附与解吸特征的比较 | 第76-77页 |
| ·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Cu~(2+)吸附与解吸的影响因素 | 第77-79页 |
| ·全土和微团聚体颗粒组Cu~(2+)吸附与解吸机理 | 第79-80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80-81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81页 |
| ·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| 第81-82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82-9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7-108页 |
| 缩略语一览表 | 第108-109页 |
| 论文撰写情况 | 第109-110页 |
| 致谢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