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图、表清单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·绿色高耐久性混凝土的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·外加剂与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·混凝土冻融破坏的机理 | 第16页 |
·混凝土的抗冻性规律 | 第16-17页 |
·实验方法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8-19页 |
·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原材料、配合比和试验方法 | 第21-34页 |
·引言 | 第21页 |
·原材料 | 第21-28页 |
·原材料 | 第21-25页 |
·试件制作 | 第25页 |
·混凝土配合比 | 第25-28页 |
·快速冻融试验方法 | 第28-32页 |
·冻融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冻融实验的加载装置 | 第30-31页 |
·冻融实验介质 | 第31-32页 |
·混凝土冻融损伤的多重因素组合 | 第32-34页 |
·单一因素作用下的快速冻融循环实验 | 第32页 |
·双重因素作用下的快速冻融循环实验 | 第32-33页 |
·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快速冻融循环实验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高强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失效过程与规律 | 第34-52页 |
·引言 | 第34页 |
·单一因素冻融损伤 | 第34-35页 |
·双重因素冻融损伤 | 第35-43页 |
·(冻融循环+35%弯曲应力)双重因素作用下的冻融损伤 | 第35-37页 |
·(冻融+10%NaCl)双重因素作用下的损伤 | 第37-38页 |
·(冻融+5%MgSO_4)双重因素作用下的损伤 | 第38-39页 |
·(冻融+5%MgCl_2+5%Na_2SO_4)双重因素作用下的损 | 第39-40页 |
·双重因素冻融损伤作用下的互相比较 | 第40-43页 |
·混凝土的多重因素冻融损伤 | 第43-49页 |
·(冻融+35%弯曲应力+10%NaCl)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损 | 第44-46页 |
·(冻融+35%弯曲应力+5%MgSO_4)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损 | 第46-47页 |
·(冻融+应力+5%MgCl_2+5%Na_2SO_4)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损 | 第47-49页 |
·高强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次数 | 第49-50页 |
·高强混凝土的质量损失 | 第50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高性能混凝土与绿色高耐久性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及其损伤抑制 | 第52-77页 |
·引言 | 第52页 |
·高性能混凝土的冻融损伤与损伤抑制 | 第52-62页 |
·对单一因素冻融损伤的抑制作用 | 第52-53页 |
·对双重因素冻融损伤的抑制作用 | 第53-58页 |
·对多重因素冻融损伤的抑制作用 | 第58-62页 |
·优质外加剂(矿渣和硅灰)对冻融损伤的抑制机理分析 | 第62页 |
·绿色高耐久性混凝土的冻融损伤与损伤抑制 | 第62-74页 |
·对单一因素冻融损伤的抑制作用 | 第62-63页 |
·对双重因素冻融损伤的抑制作用 | 第63-68页 |
·对多重因素冻融损伤的抑制作用 | 第68-70页 |
·绿色高耐久性混凝土对冻融损伤的抑制机理分析 | 第70-74页 |
·质量损失结果 | 第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7页 |
第五章 混凝土冻融损伤过程的数学模型 | 第77-93页 |
·引言 | 第77-78页 |
·混凝土冻融损伤过程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 | 第78-80页 |
·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78-80页 |
·不同混凝土的冻融损伤速度与加速度规律 | 第80页 |
·混凝土冻融损伤数学模型在预测混凝土寿命中的应用 | 第80-91页 |
·混凝土在单一冻融作用下冻融损伤数学模型的预测误差 | 第81-83页 |
·混凝土在双重因素作用下冻融损伤数学模型的预测误差 | 第83-87页 |
·混凝土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冻融损伤数学模型的预测误差 | 第87-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3-97页 |
·结论 | 第93-95页 |
·创新点 | 第95-96页 |
·展望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-10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