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体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生物柴油研究
| 致谢 | 第1-7页 |
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1. 文献综述 | 第9-26页 |
| ·生物柴油概述 | 第9-11页 |
| ·生物柴油的定义 | 第9-10页 |
| ·生物柴油的特点 | 第10页 |
| ·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和利用现状 | 第11-17页 |
| ·生物柴油在美国 | 第11-13页 |
| ·生物柴油在欧洲 | 第13-15页 |
| ·生物柴油在其他国家的研究应用进展 | 第15-16页 |
| ·我国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| ·生物柴油生产技术概述 | 第17-19页 |
| ·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| 第17-18页 |
| ·生物柴油生产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化学酯交换法合成生物柴油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9-24页 |
| ·均相酸碱催化酯交换反应概述 | 第20页 |
| ·均相碱催化酯交换反应 | 第20-22页 |
| ·固体碱催化酯交换反应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| ·水滑石类固体碱催化剂 | 第22-23页 |
| ·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固体碱 | 第23页 |
| ·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 | 第23-24页 |
| ·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4-26页 |
| 2. 催化剂的制备和初步表征 | 第26-37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6-27页 |
| ·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26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26页 |
| ·催化剂制备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氧化锆为载体的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6页 |
| ·氧化钛为载体的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| ·氧化钙为载体的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7页 |
| ·催化剂初步表征采用的方法 | 第2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6页 |
| ·催化剂筛选 | 第27-30页 |
| ·空白试验 | 第27页 |
| ·催化剂活性组分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| ·以氧化锆为载体制备的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比较 | 第28-29页 |
| ·载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催化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 | 第30-32页 |
| ·活性组分负载量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焙烧温度的影响 | 第31页 |
| ·催化剂流失实验 | 第31-32页 |
| ·催化剂的初步表征 | 第32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3. 酯交换反应的优化实验 | 第37-50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7-42页 |
| ·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37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37页 |
| ·原料大豆油的理化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大豆油皂化值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| ·大豆油平均分子量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| ·大豆油酸值的测定 | 第39页 |
| ·酯交换反应合成生物柴油实验 | 第39-41页 |
| ·酯交换反应实验装置示意图 | 第39-40页 |
| ·酯交换反应实验 | 第40页 |
| ·多相催化酯交换反应实验流程图 | 第40-41页 |
| ·生物柴油产品定性与定量方法 | 第41-42页 |
| ·气相色谱条件 | 第41-42页 |
| ·定性方法 | 第42页 |
| ·生物柴油得率计算方法 | 第4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9页 |
| ·生物柴油产品定性结果 | 第42-43页 |
| ·醇油比对反应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| 第45页 |
| ·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·酯交换反应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| 第46-47页 |
| ·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试验 | 第47-49页 |
| ·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4. 生物柴油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测定 | 第50-53页 |
| ·测定方法 | 第50-52页 |
| ·闪点测定 | 第50-51页 |
| ·密度测定 | 第51页 |
| ·粘度测定 | 第51-52页 |
| ·十六烷值的测定 | 第52页 |
| ·酸值的测定 | 第52页 |
| ·测定结果 | 第52-53页 |
| 5. 结论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