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整合的必要性、意义与研究价 | 第12-16页 |
·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·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价值 | 第15-16页 |
·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6-20页 |
·基础理论 | 第16-1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| 第20-22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·本文的框架结构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况分析 | 第22-32页 |
·辽宁沿海经济带自然概况 | 第22-25页 |
·区位概况 | 第23页 |
·自然资源概况 | 第23-24页 |
·软环境概况建设概况 | 第24页 |
·产业基础及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| 第24页 |
·城市建设及科学研究能力概况 | 第24-25页 |
·腹地概况 | 第25-28页 |
·一级腹地概况 | 第25-26页 |
·二级腹地概况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三级腹地概况 | 第27-28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| 第28-32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| 第30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概况 | 第30-31页 |
·主导产业发展概况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 | 第32-37页 |
·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横向比较的问题分析 | 第32页 |
·纵向比较的问题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东北区域内极化作用问题的分析 | 第33页 |
·经济结构的问题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产业优势的问题分析 | 第34页 |
·产业发展活力的问题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国家政策支持力度问题的分析 | 第35页 |
·软环境的问题分析 | 第35页 |
·区建设规划衔接的问题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沿岸生态环境的问题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 | 第37-46页 |
·国内外沿海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国内外沿海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国内外沿海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产业布局整合规划的立足点 | 第40-42页 |
·产业布局整合的出发点 | 第42-46页 |
第五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 | 第46-68页 |
·重点区域产业布局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46-48页 |
·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产业布局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46页 |
·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产业布局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46-47页 |
·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产业布局整合方案设计 | 第47页 |
·辽宁丹东产业园区产业布局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47页 |
·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47页 |
·"一线"式开发布局产业布局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47-48页 |
·重点产业集群的整合路径 | 第48-63页 |
·石化产业集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48-50页 |
·钢铁冶金产业集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50-51页 |
·船舶制造业集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51-53页 |
·机床产业集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53-55页 |
·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55-56页 |
·重型装备及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集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56-57页 |
·港口产业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57-58页 |
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58-61页 |
·其它产业集群整合的方案设计 | 第61-63页 |
·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整合实施 | 第63-68页 |
·建设总体规划的整合实施 | 第63-64页 |
·开放层次和水平的整合实施 | 第64-65页 |
·体制、机制和管理水平的整合实施 | 第65页 |
·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的整合实施 | 第65-66页 |
·物流产业的整合实施 | 第66-67页 |
·口岸综合服务系统的整合实施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| 第68-70页 |
·主要研究工作 | 第68页 |
·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| 第68-70页 |
·存在的不足 | 第68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附录 | 第75-7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