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和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2页 |
| 前言 | 第12-25页 |
| 1 昆虫的滞育 | 第12-13页 |
| 2 昆虫滞育诱导的因素 | 第13-17页 |
| ·光周期 | 第13-14页 |
| ·温度 | 第14-15页 |
| ·食物 | 第15-16页 |
| ·影响昆虫滞育的其它生态因素 | 第16-17页 |
| ·激素的调控作用 | 第17页 |
| 3 昆虫的耐寒性研究 | 第17-21页 |
| ·耐寒性的类型 | 第17-18页 |
| ·昆虫的耐寒策略 | 第18-20页 |
| ·耐寒性的差异 | 第20-21页 |
| 4 昆虫滞育与耐寒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| 5 耐寒性特征的测度和评价 | 第22-23页 |
| ·耐寒性的实验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| ·耐寒性的评价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| 第23-25页 |
|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0页 |
| 1 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的滞育诱导 | 第25-26页 |
| ·虫源采集及饲养 | 第25页 |
| ·24h 昼夜循环的光周期反应 | 第25页 |
| ·恒温反应曲线 | 第25页 |
| ·滞育判断 | 第25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25-26页 |
| 2 不同地理种群大猿叶虫耐寒能力研究 | 第26-28页 |
| ·供试虫源 | 第26页 |
| ·成虫越冬期间的过冷却能力变化动态 | 第26-27页 |
| ·不同种群低温生存能力测定 | 第27页 |
| ·低温驯化对滞育成虫抗寒性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光照和温度对滞育越冬成虫耐寒性的影响 | 第28页 |
| 3 大猿叶虫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8-30页 |
| ·供试虫源 | 第28页 |
| ·生活史的观察 | 第28页 |
| ·行为习性观察 | 第28页 |
| ·大猿叶虫生长发育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| ·成虫滞育后寿命和个体繁殖力的观察 | 第29页 |
| ·统计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4页 |
| 1 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的滞育诱导 | 第30-31页 |
| ·24h 光暗循环的光周期反应曲线 | 第30-31页 |
| ·持续暗期下不同恒温的滞育反应曲线 | 第31页 |
| 2 不同种群大猿叶虫耐寒能力研究 | 第31-38页 |
| ·越冬期间成虫过冷却点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| ·抗寒能力的地理变异 | 第32-34页 |
| ·低温驯化对抗寒能力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光照和温度对滞育越冬成虫耐寒性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| 3 大猿叶虫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38-44页 |
| ·生活史 | 第38-39页 |
| ·生活习性 | 第39-41页 |
| ·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| ·温度对滞育后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讨论 | 第44-49页 |
| 1 光周期和温度与滞育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| 2 过冷却点及其生态学意义 | 第45页 |
| 3 耐寒性地理变异规律 | 第45-46页 |
| 4 耐寒性季节波动规律 | 第46-47页 |
| 5 大猿叶虫的生物学特性 | 第47-49页 |
| 结论 | 第49-51页 |
| 1 光周期和温度的滞育诱导 | 第49页 |
| 2 大猿叶虫耐寒性研究 | 第49-50页 |
| 3 光照和温度对滞育后大猿叶虫耐寒性影响 | 第50页 |
| 4 大猿叶虫山东种群生物学特性 | 第50页 |
| 5 温度对大猿叶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