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油田沙湾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0 前言 | 第11-18页 |
·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沉积学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6-17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1 地质背景 | 第18-26页 |
·区域油气构造背景 | 第18-19页 |
·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| 第19-23页 |
·区域地层特征 | 第23-26页 |
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| 第26-48页 |
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| 第28-32页 |
·地震资料的界面识别 | 第28-29页 |
·测井资料的界面识别 | 第29-31页 |
·岩心资料的界面识别 | 第31页 |
·最大湖泛面的识别 | 第31-32页 |
·沙湾组层序地层划分 | 第32-37页 |
·已有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| 第32-33页 |
·本次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| 第33-37页 |
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| 第37-46页 |
·层序地层连井剖面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·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特征 | 第38-46页 |
·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模式 | 第46页 |
·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| 第46-48页 |
3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48-94页 |
·沉积相的识别标志 | 第48-56页 |
·岩石学特征 | 第48-52页 |
·沉积构造特征 | 第52-55页 |
·测井相特征 | 第55-56页 |
·沉积物源分析 | 第56-62页 |
·沉积岩成熟度与物源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沉积岩颜色指数与物源分析 | 第58-62页 |
·沉积相类型研究 | 第62-69页 |
·辫状河沉积相 | 第62-64页 |
·辫状河扇沉积 | 第64-65页 |
·单井相分析 | 第65-69页 |
·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| 第69-90页 |
·沉积相与砂体平面展布 | 第69-85页 |
·沉积相与砂体剖面展布 | 第85-90页 |
·沉积模式 | 第90-94页 |
·辫状河沉积模式 | 第90-91页 |
·辫状河扇沉积模式 | 第91-92页 |
·春风油田沙湾组沉积模式 | 第92-94页 |
4 储层评价和盖层评价及储盖组合评价 | 第94-110页 |
·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阶段 | 第94-97页 |
·成岩作用类型 | 第94-96页 |
·成岩演化阶段 | 第96-97页 |
·储层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| 第97-100页 |
·储层物性特征 | 第97-98页 |
·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| 第98页 |
·孔隙度与渗透率平面分布 | 第98页 |
·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| 第98-100页 |
·孔喉结构特征 | 第100-103页 |
·孔喉类型 | 第100-101页 |
·压汞参数与渗透率的关系 | 第101-102页 |
·孔喉结构分类 | 第102-103页 |
·储层综合评价 | 第103-107页 |
·参数评价标准的建立 | 第103-104页 |
·单井储层评价 | 第104页 |
·平面储层评价 | 第104-107页 |
·储层条件研究与储盖组合评价 | 第107-110页 |
·盖层条件研究 | 第107-108页 |
·储盖组合评价 | 第108-110页 |
5 结论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16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