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--道路建筑材料论文

泡沫沥青及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性能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4-44页
   ·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背景与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·国内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概况第15-17页
   ·沥青路面再生方法分类第17-19页
   ·沥青路面冷再生第19-20页
     ·沥青路面冷再生的优缺点第19页
     ·沥青路面冷再生稳定剂第19-20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第20-21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的定义第20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冷再生的优缺点第20-21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研究综述第21-41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的发展历程第21-22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及泡沫沥青混合料的研究现状第22-41页
   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41-44页
第二章 泡沫沥青的发泡特性第44-78页
   ·泡沫沥青的制备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发泡装置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制备方法第45页
   ·泡沫沥青的发泡原理第45-48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的发泡机理第45-47页
     ·沥青泡沫的破灭机理第47-48页
   ·沥青发泡的评价方法第48-51页
   ·沥青发泡的影响因素第51-52页
   ·沥青发泡特性试验研究第52-71页
     ·不同沥青发泡特性试验分析第52-67页
     ·添加发泡剂的沥青发泡特性研究第67-71页
   ·沥青发泡特性与其性质的关系第71-75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75-78页
第三章 泡沫沥青的分散性状第78-96页
   ·泡沫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分散状态第78-80页
   ·泡沫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分散程度的影响因素第80-82页
     ·沥青发泡特性第81页
     ·含水量第81页
     ·矿料级配组成第81页
     ·矿料温度第81-82页
     ·沥青含量第82页
     ·混合料拌和工艺第82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在矿质集料中分散状态的试验研究第82-93页
     ·沥青发泡特性及料温的影响第83-88页
     ·矿料级配组成的影响第88-91页
     ·拌和用水量的影响第91-93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93-96页
第四章 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拌和用水量第96-118页
   ·试验方案第96-97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97-98页
   ·试验结果分析第98-115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稳定新料的拌和用水量研究第98-108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稳定RAP的拌和用水量研究第108-112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稳定基层旧料的拌和用水量研究第112-115页
   ·泡沫沥青混合料合理拌和用水量的确定第115-117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117-118页
第五章 泡沫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研究第118-170页
   ·连续级配设计方法第118-127页
   ·泡沫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试验研究第127-166页
     ·试验级配设计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·细料部分组成的影响第130-149页
     ·粗料部分组成的影响第149-158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稳定材料的级配下限第158-163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波动的研究第163-166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冷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第166-168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168-170页
第六章 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第170-222页
   ·沥青发泡特性与矿料温度对再生混合料强度特性的影响第170-183页
     ·试验方案第170-171页
     ·不同条件下的ITS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71-176页
     ·不同因素与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ITS的回归分析第176-180页
     ·不同条件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80-183页
   ·沥青旧料掺量对再生混合料强度特性的影响第183-191页
     ·试验材料第183-184页
     ·不同RAP掺量的泡沫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第184-188页
     ·不同RAP掺量再生混合料强度特性分析第188-191页
   ·泡沫沥青用量对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91-194页
     ·试验级配第191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用量与混合料强度特性的相关性分析第191-194页
   ·水泥用量对再生混合料强度特性的影响第194-200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194页
     ·不同水泥用量的再生混合料强度增长规律第194-196页
     ·不同水泥用量的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分析第196-197页
     ·不同水泥用量的再生混合料稳定度分析第197-199页
     ·不同水泥用量的再生混合料强度特性分析第199-200页
   ·养生方法对再生混合料强度特性的影响第200-203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200页
     ·不同养生条件下的强度特性分析第200-203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的温度敏感性第203-207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203页
     ·不同沥青旧料掺量对再生混合料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第203-205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用量对再生混合料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第205-207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的模量第207-217页
     ·抗压回弹模量测试方法第207-208页
     ·抗压回弹模量的数据处理第208-209页
     ·不同方法所测模量的比较第209-210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用量及温度对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第210-213页
     ·水泥用量对再生混合料模量的影响第213-214页
     ·沥青旧料掺量对再生混合料模量的影响第214-215页
     ·压实度对再生混合料模量的影响第215-216页
     ·养生方法对再生混合料模量的影响第216-217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冷拌混合料的技术指标与标准第217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217-222页
第七章 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永久变形特性研究第222-254页
   ·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特性的研究方法第223-225页
   ·泡沫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特性研究方法的确定第225-226页
     ·试验测试方法第225页
     ·试验参数第225-226页
   ·泡沫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性能研究思路及方案第226-230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226-227页
     ·试验方案第227-230页
   ·蠕变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30-243页
     ·蠕变试验结果第230-231页
     ·蠕变试验结果分析第231-241页
     ·不同蠕变性能参数的相关性第241-243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粘弹性分析第243-251页
     ·粘弹性力学模型第243-244页
     ·Burgers模型的蠕变特征第244-245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粘弹性试验分析第245-251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251-254页
第八章 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第254-286页
   ·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概述第254-256页
   ·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方法第256-258页
   ·泡沫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方法的确定第258-261页
     ·疲劳试验方法第258-259页
     ·加载模式第259页
     ·加载频率和加载波形第259页
     ·试验温度第259-260页
     ·疲劳破坏的临界点第260页
     ·应力水平第260页
     ·疲劳试验条件参数第260-261页
   ·疲劳性能研究思路及方案第261-262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261页
     ·试验方案第261-262页
   ·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62-283页
     ·间接拉伸强度测试结果第262-263页
     ·疲劳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第263-280页
     ·不同类型路面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比较第280-283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283-286页
第九章 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第286-310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方法第286-289页
     ·厂拌冷再生第286-287页
     ·就地冷再生第287-289页
     ·两种冷再生方法的比较第289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中的材料要求第289-291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的发泡特性第289-290页
     ·待稳定材料的性质第290-291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施工第291-295页
     ·施工前的准备第291-292页
     ·试验段施工第292页
     ·再生层施工第292-295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第295-296页
   ·质量控制(QC)与质量验收(QA)第296-300页
     ·质量控制第296-298页
     ·质量验收第298-300页
   ·泡沫沥青冷再生工程实例第300-308页
     ·室内设计结果第300-302页
     ·厂拌冷再生施工第302-305页
     ·泡沫沥青再生层的观测第305-307页
     ·经济效益分析第307-308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308-310页
主要结论、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310-316页
 1 主要研究结论第310-313页
 2 主要创新点第313-314页
 3 进一步研究设想第314-316页
参考文献第316-32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322-324页
致谢第324页

论文共3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西省马铃薯专家系统的构建及基于BP神经网络知识获取的探讨
下一篇:Aβ与apoE4对大鼠学习记忆、海马超微结构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