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凝土多步搅拌工艺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.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·引言 | 第11-12页 |
| ·混凝土的概念 | 第11页 |
| ·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| ·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| 第12-14页 |
| ·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| 第12页 |
| ·混凝土的手工搅拌工艺 | 第12-13页 |
| ·混凝土的传统搅拌工艺 | 第13-14页 |
| ·混凝土的多步搅拌工艺 | 第14页 |
| ·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·课题提出的背景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2.混凝土多步搅拌工艺的探讨 | 第17-23页 |
| ·各国多步搅拌工艺的发展情况 | 第17-18页 |
| ·日本多步搅拌工艺的发展情况 | 第17-18页 |
| ·美国多步搅拌工艺的发展情况 | 第18页 |
| ·德国、英国多步搅拌工艺的发展情况 | 第18页 |
| ·其他国家多步搅拌工艺的发展情况 | 第18页 |
| ·国内外主要多步搅拌工艺流程分析 | 第18-20页 |
| ·国内主要多步搅拌工艺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外的多步搅拌工艺 | 第19页 |
| ·国内外主要的多步搅拌工艺 | 第19-20页 |
| ·一种新型的多步混凝土搅拌工艺 | 第20-23页 |
| 3.混凝土多步搅拌的机理 | 第23-33页 |
| ·搅拌的目的 | 第23页 |
| ·混凝土的破坏现象 | 第23-24页 |
| ·混凝土的强化机理 | 第24-25页 |
| ·混凝土多步搅拌工艺的宏观机理 | 第25-26页 |
| ·混凝土多步搅拌工艺的微观机理 | 第26-33页 |
| ·混凝土微观结构及其增强途径 | 第26-28页 |
| ·传统工艺的缺陷 | 第28-29页 |
| ·混凝土多步搅拌工艺各骨料在界面区对混凝土的影响 | 第29-33页 |
| ·界面过渡区浆体水灰比梯度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水泥颗粒分散程度变化 | 第29-30页 |
| ·界面过渡区水泥水化程度变化 | 第30页 |
| ·自由水界面区迁移过程的变化 | 第30-33页 |
| 4.混凝土多步搅拌工艺的设备 | 第33-43页 |
| ·机械部分的改造 | 第33-40页 |
| ·骨料配料机的结构设计 | 第33-34页 |
| ·粉料配料系统的结构设计 | 第34-35页 |
| ·液体配料系统的结构设计 | 第35-36页 |
| ·搅拌机系统的结构设计 | 第36-40页 |
| ·多步变速搅拌工艺自动系统的组成 | 第40-43页 |
| ·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| 第40-41页 |
| ·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过程 | 第41-42页 |
| ·工艺控制 | 第42页 |
| ·生产记录 | 第42-43页 |
| 5.混凝土多步搅拌工艺流程的试验 | 第43-48页 |
| ·试验样机设计 | 第43-45页 |
| ·试验样机结构 | 第43页 |
| ·试验样机驱动方案 | 第43-44页 |
| ·搅拌制度设计 | 第44-45页 |
| ·优化目标 | 第45页 |
| ·试验材料和检验指标 | 第45页 |
| ·多步搅拌试验 | 第45-46页 |
| ·结合设备特点的试验 | 第46-48页 |
| 6.混凝土多步搅拌工艺流程的工业试验 | 第48-56页 |
| ·现场实验 | 第48页 |
| ·引言 | 第48页 |
| ·试验配合比 | 第48页 |
| ·检验指标 | 第48-49页 |
| ·多步搅拌试验 | 第49-50页 |
| ·结合设备特点的试验 | 第50-55页 |
| ·工作流程的实施和控制 | 第51-52页 |
| ·流程运行实施用时t_0的取决因素和相关技术条件 | 第52-55页 |
| ·骨料独立计量 | 第52-53页 |
| ·骨料计量斗卸料 | 第53页 |
| ·水平皮带机放料输出 | 第53页 |
| ·骨料料头输送提升 | 第53-54页 |
| ·批次骨料输出投料 | 第54页 |
| ·水泥和掺和料的计量 | 第54页 |
| ·粉料投放 | 第54页 |
| ·水和添加剂计量 | 第54-55页 |
| ·液体投放 | 第55页 |
| ·混合料搅拌t_(10)由T确定 | 第55页 |
| ·混合土卸料t_(11)由T_(11)确定 | 第55页 |
| ·流程时序的控制宗旨和相关控制定时Tn之间的关系 | 第55-56页 |
| ·串行时序的控制宗旨 | 第55页 |
| ·并行时序的控制宗旨 | 第55-56页 |
| 7.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| ·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·展望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