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:从"追求崇高"到"寻找自我":个体生存意义的历史演变 | 第13-22页 |
(一)、从"追求崇高"到"躲避崇高" | 第13-16页 |
1、传统哲学的"本体"追溯 | 第13-15页 |
2、"本体"在个体生存意义指导上的缺失 | 第15-16页 |
3、"躲避崇高" | 第16页 |
(二)、从"人的发现"到"人的失落" | 第16-18页 |
1、对神学的反叛和"人的发现" | 第16-17页 |
2.理性的片面觉醒和人的"片面发现" | 第17-18页 |
(三)、颠覆理性重新寻找自我 | 第18-22页 |
1、"拒斥科学" | 第19-20页 |
2、"拒斥理性" | 第20-22页 |
二:从"向死而生"到"自为存在":个体生存意义的时间之维 | 第22-34页 |
(一)、海德格尔:"向死而生" | 第22-25页 |
1、"向死而生"的理论前提:"此在" | 第22-24页 |
2、"向死而生"的生存论意义 | 第24-25页 |
(二)、萨特:"自为存在" | 第25-34页 |
1、虚无的存在 | 第26-28页 |
2、自为的存在 | 第28-30页 |
3、他人,就是地狱 | 第30-34页 |
三:"德性之后"和"社群主义":个体生存意义的社会之根 | 第34-40页 |
(一)、批判"自由主义" | 第34-37页 |
1、对"自我优先"的批判 | 第34-35页 |
2、对"普遍正义"的批判 | 第35-37页 |
(二)、德性之后与社群主义 | 第37-40页 |
1、德性优先于正义 | 第37页 |
2、德性之后 | 第37-38页 |
3、美德与实践 | 第38-40页 |
四:从"现实个体"到"自我实现":个体生存意义的现实归宿 | 第40-50页 |
(一)、"现实的人":个体生存意义的现实主体 | 第40-42页 |
1、实践性:"现实的人"的存在前提 | 第40-41页 |
2、历史性:"现实的人"的本质规定 | 第41-42页 |
(二)、现实个体的生存需要意义关照 | 第42-45页 |
1、意义的困惑 | 第42-43页 |
2、意义的辩正 | 第43-45页 |
(三)、"自我实现":个体生存意义的现实归宿 | 第45-50页 |
1、和谐社会:在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中共存 | 第45-46页 |
2、自我实现:个性的全面发展 | 第46-47页 |
3.必须强化个体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| 第47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