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11-24页 |
| 第一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 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11-17页 |
| ·S 基因 | 第11-12页 |
| ·S 糖蛋白 | 第11-12页 |
| ·S 基因抗原区 | 第12页 |
| ·基于S 基因的TGEV 诊断技术 | 第12-14页 |
| ·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| 第13页 |
| ·转基因方法 | 第13页 |
| 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| 第13-14页 |
| ·S 蛋白在疫苗制品上的应用 | 第14-17页 |
| ·亚单位疫苗 | 第14页 |
| ·重组活载体疫苗 | 第14-15页 |
| ·核酸疫苗 | 第15页 |
| ·转基因植物疫苗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| 第17-24页 |
| ·表达载体的有效构建 | 第17-20页 |
| ·启动子 | 第17-18页 |
| ·SD 序列 | 第18-19页 |
| ·核糖体结合位点 | 第19页 |
| ·增强子 | 第19页 |
| ·终止子 | 第19-20页 |
| ·质粒拷贝数和质粒稳定性的控制 | 第20-21页 |
| ·偏爱密码子的使用 | 第21页 |
| ·宿主菌的优化培养 | 第21-22页 |
| ·表达产物活性的提高 | 第22-23页 |
| ·目的蛋白的自动诱导表达 | 第23-24页 |
| 实验部分 | 第24-45页 |
| 第三章 IPTG 诱导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 基因抗原位点区的表达 | 第24-38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24-32页 |
| ·材料 | 第24-27页 |
| ·方法 | 第27-32页 |
| ·结果 | 第32-36页 |
| ·目的基因 S_1的 PCR 产物电泳及其亚克隆酶切鉴定 | 第32-33页 |
| ·阳性质粒pET-S_1酶切鉴定 | 第33页 |
| ·重组质粒pET-S_1在不同诱导温度下的稳定性 | 第33页 |
| ·不同诱导温度对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不同诱导时间对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诱导组和未诱导组大肠杆菌培养物生长密度的比较 | 第35-36页 |
| ·讨论 | 第36-37页 |
| 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 基因抗原位点区的自动诱导表达 | 第38-4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0页 |
| ·材料 | 第38-40页 |
| ·方法 | 第40页 |
| ·结果 | 第40-43页 |
| ·重组蛋白的自动诱导表达 | 第40-41页 |
| ·不同培养基中培养物 OD600 值和pH 值的比较 | 第41-43页 |
| ·讨论 | 第43页 |
| ·小结 | 第43-45页 |
| 结论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