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货币论文--货币理论论文

以利率为主的多目标制--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选择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2页
引言第12-14页
第一章 导论第14-24页
 第一节 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4-16页
 第二节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6-21页
 第三节 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21-24页
第二章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与实践的演进第24-45页
 第一节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第24-26页
 第二节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及其发展第26-29页
 第三节 对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展的考察第29-42页
  一、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第30-37页
  二、美联储“泰勒规则”的政策含义及评价第37-41页
  三、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展的启示第41-42页
 第四节 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第42-45页
  一、从现金到贷款规模第42-43页
  二、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第43-45页
第三章 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特征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第45-73页
 第一节 货币的内生性及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考察第45-57页
  一、货币的内生性第45-48页
  二、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考察第48-57页
 第二节 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特征分析第57-65页
  一、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第57-61页
  二、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第61-64页
  三、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第64-65页
 第三节 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的关联程度与趋势的统计学检验第65-73页
  一、货币与经济的关联程度第66-70页
  二、货币与经济的关联趋势第70-73页
第四章 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的运用效果考察和统计学检验第73-94页
 第一节 我国的利率体系第73-74页
 第二节 法定利率的调节及其效果第74-80页
  一、法定利率的调节第74-76页
  二、法定利率的调节效果考察第76-80页
 第三节 市场利率的调节及其效果考察第80-85页
  一、市场利率的调节第80-82页
  二、市场利率的调节效果考察第82-85页
 第四节 我国利率与经济的关联程度与趋势的统计学检验第85-94页
  一、利率与经济的关联程度第85-90页
  二、利率与经济的关联趋势第90-94页
第五章 货币供应量向利率的转换第94-119页
 第一节 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检验第95-101页
  一、凯恩斯主义——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第95-97页
  二、IS-LM 模型——真实领域和货币领域均衡下利率发挥调节作用的机理第97-100页
  三、西方学者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检验第100-101页
 第二节 利率在我国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特征分析第101-103页
  一、利率的可控性第101-102页
  二、利率的可测性第102页
  三、利率的相关性第102-103页
 第三节 实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供应量向利率的转化第103-119页
  一、信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应性分析第103-105页
  二、汇率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应性分析第105-107页
  三、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应性分析第107-110页
  四、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终选择——利率第110-119页
第六章 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选择——多目标制第119-144页
 第一节 多目标制对最终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利率转化的意义第119-123页
  一、现阶段利率无法单独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119-122页
  二、建立多目标制的意义第122-123页
 第二节 多目标制的核心指标——利率第123-132页
  一、法定基准利率的主导作用第124-126页
  二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和调控作用第126-132页
 第三节 多目标制的辅助指标——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第132-138页
  一、继续发挥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作用第132-134页
  二、发展通货膨胀的名义锚作用第134-138页
 第四节 多目标制下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框架设计第138-144页
  一、泰勒规则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138-140页
  二、多目标制的框架设计第140-144页
第七章 制度建议第144-161页
 第一节 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第144-149页
 第二节 改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第149-156页
 第三节 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第156-161页
参考文献第161-167页
后记第167-168页

论文共1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入侵监测系统与SNORT规则库研究
下一篇:有机胺插层钴酸钠、钽酸锶铋复合材料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