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两栖动物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述 | 第11-18页 |
| ·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| 第11-13页 |
| ·两栖动物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·复合种群理论在两栖动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| ·景观连接度理论在两栖动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| 第14页 |
| ·景观遗传学理论在两栖动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| ·景观模型模拟在两栖动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| 第15页 |
| ·两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尺度 | 第15-16页 |
| ·有待深化及开展的工作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章 研究目标、内容与方法 | 第18-24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区域和物种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地概况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物种介绍 | 第21页 |
| ·调查取样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| ·地理数据及处理 | 第21-22页 |
| ·获取模型模拟参数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手段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章 若尔盖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| 第24-29页 |
| ·景观组分划分及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景观组分的划分 | 第2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景观组分和格局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景观组分的总体特征 | 第25-26页 |
| ·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第四章 若尔盖自然保护区高原林蛙的空间扩散模型与景观连接 | 第29-37页 |
| ·高原林蛙扩散模型的建立 | 第30-34页 |
| ·模型原理及算法 | 第30页 |
| ·高原林蛙—源斑块关系的构建 | 第30-32页 |
| ·阻力层的确定及阻力值的赋值 | 第32-34页 |
| ·模型结果 | 第34-35页 |
| ·讨论 | 第35-37页 |
| ·斑块类型尺度上的扩散连接作用 | 第35-36页 |
| ·广泛分布与高度扩散能力 | 第36页 |
| ·模型因子探讨 | 第36-37页 |
| 第五章 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对高原林蛙的影响 | 第37-44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38-39页 |
| ·研究结果 | 第39-42页 |
| ·沼泽斑块的最小邻体距离 | 第39页 |
| ·高原林蛙的空间扩散与景观功能连接变化 | 第39-42页 |
| ·讨论 | 第42-44页 |
| ·沼泽逆演化过程对高原林蛙的潜在影响 | 第42页 |
| ·小型湿地的作用与保护 | 第42-44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4-46页 |
| ·结论 | 第44页 |
| ·不足及待完善的工作 | 第44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3页 |
| 附录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