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13页 |
第一章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3-22页 |
第一节 美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3-16页 |
一、美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早期立法 | 第13-14页 |
二、美国“301 条款”的立法背景与沿革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欧盟对外贸易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6-19页 |
一、欧盟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背景 | 第16-17页 |
二、欧盟贸易壁垒条例立法沿革 | 第17-19页 |
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9-22页 |
一、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背景 | 第19页 |
二、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发展过程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理念比较 | 第22-35页 |
第一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立法理念的应然分析 | 第22-26页 |
一、自由贸易的目的性与贸易保护的手段性理念 | 第22-23页 |
二、程序公正理念 | 第23-25页 |
三、权利义务平衡理念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美欧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理念比较 | 第26-30页 |
一、遏制性与开拓性 | 第26-28页 |
二、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 | 第28-29页 |
三、单边性与多边性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理念评析 | 第30-35页 |
一、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理念 | 第30-33页 |
二、与美欧相关制度立法理念的比较分析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比较 | 第35-51页 |
第一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实体规则比较与评析 | 第35-41页 |
一、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的适用范围 | 第35-36页 |
二、“贸易壁垒”的认定 | 第36-39页 |
三、“损害”的认定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对外贸易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程序规则比较 | 第41-51页 |
一、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启动 | 第42-44页 |
二、对外贸易壁垒调查与认定 | 第44-46页 |
三、对外贸易壁垒应对措施 | 第46-51页 |
第四章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法律实效比较 | 第51-58页 |
第一节 美欧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法律实效比较 | 第51-53页 |
一、美国“301 条款”法律实效分析 | 第51-52页 |
二、欧盟《贸易壁垒条例》法律实效分析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我国首例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案——日本“紫菜案” | 第53-58页 |
一、日本“紫菜案”概要 | 第53-54页 |
二、日本“紫菜案”的启示 | 第54-58页 |
第五章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完善 | 第58-67页 |
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重要意义 | 第58-59页 |
一、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| 第58-59页 |
二、促进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 | 第59页 |
第二节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立法理念的明晰 | 第59-61页 |
一、坚持自由贸易理念,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 | 第59-60页 |
二、完善各项程序,公正运用调查规则 | 第60页 |
三、注重多边协调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完善 | 第61-67页 |
一、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实体规则的完善 | 第61-62页 |
二、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程序规则的完善 | 第62-64页 |
三、其他配套立法与措施的完善 | 第64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后记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