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内容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内容摘要 | 第4-8页 |
引论 | 第8页 |
第一部分 背景叶圣陶语文性质观构建的主客条件 | 第8-22页 |
一、叶圣陶语文性质观构建的社会历史背景 | 第8-13页 |
(一) 语文学科性质的概述 | 第8-9页 |
(二) 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发展轨迹 | 第9-13页 |
二、叶圣陶语文性质观的形成过程 | 第13-17页 |
(一) 1919~1929 年:孕育期 | 第13-14页 |
(二) 1930~1939 年:发端期 | 第14-15页 |
(三) 1940~1949 年:确立期 | 第15页 |
(四) 1950~1978 年:发展期 | 第15-16页 |
(五) 1978 年以后:完成期 | 第16页 |
(六) 叶圣陶“工具性”评析 | 第16-17页 |
三、关于叶圣陶语文性质观的争论与解读 | 第17-22页 |
第二部分 探讨叶圣陶语文性质观与新课标语文性质定位的探究 | 第22-35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的理解 | 第22-24页 |
(一) 关于“工具性” | 第22-23页 |
1、“工具性”的由来 | 第22-23页 |
2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| 第23页 |
(二) 关于“人文性” | 第23-24页 |
1、什么叫“人文性”? | 第23-24页 |
2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| 第24页 |
二、叶圣陶关于语文性质观中的人文性论述 | 第24-34页 |
(一) 语文既是交际的工具,也是“做人做事”的工具 | 第25-28页 |
(二) 语文是运用语言、文字来表达思想的工具 | 第28-31页 |
(三) 语文既是掌握知识的工具,也是养成能力和习惯的工具 | 第31-34页 |
三、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是对叶圣陶语文性质观的继承和发展 | 第34-35页 |
第三部分 实践体现叶圣陶语文性质观的三大关键策略 | 第35-49页 |
一、在口语训练中,善于说话,表达思想 | 第35-39页 |
二、在阅读教学中,注重历练,学以致用 | 第39-43页 |
三、在作文教学中,写真诚文,做正直人 | 第43-49页 |
结束语 | 第49-50页 |
注释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后记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