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

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--以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为例

论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2页
导言第12-37页
   ·问题的缘起第12-22页
     ·困惑——传统乡土聚落的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问题第12-19页
     ·限定——西南地域文化格局对当地传统乡土聚落的影响第19-21页
     ·探索——生态博物馆理论与西南传统乡土聚落景观保护实践的对接第21-22页
   ·基本研究思路的分析框架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基本研究思路第22页
     ·研究框架的建立第22-24页
   ·相关研究综述第24-37页
     ·生态博物馆理论的研究进展第24-30页
     ·西南传统乡土聚落景观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第30-36页
     ·对既往研究的思考第36-37页
第一章 生态博物馆思想体系与实践发展第37-66页
   ·生态博物馆名称、定义与诠释第37-40页
     ·“生态博物馆”词义辨析第37页
     ·生态博物馆的定义与演变第37-40页
   ·生态博物馆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哲学渊源第40-52页
     ·博物馆与环境第40-45页
     ·博物馆与社区第45-49页
     ·新博物馆运动的发展第49-50页
     ·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产生第50-52页
   ·生态博物馆的成长历程及各国实践第52-65页
     ·法国生态博物馆:从理论到实践第52-56页
     ·欧洲生态博物馆:新观念的继续成长第56-60页
     ·生态博物馆的世界范围传播第60-65页
   ·小结第65-66页
第二章 西南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的成因、构成与价值取向第66-97页
   ·中国的乡村城市化与乡村景观化问题第66-71页
     ·乡村城市化历程的简单回顾第66-67页
     ·乡村景观化第67-70页
     ·乡村城市化与乡村景观化的关系第70-71页
   ·西南地域文化格局对当地传统乡土聚落的影响及表象第71-81页
     ·地理自然环境第71-76页
     ·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第76-77页
     ·传统文化势位第77-80页
     ·后工业时期的现实处境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·西南传统乡土聚落的景观构成第81-90页
     ·固定特征景观因素第81-84页
     ·半固定特征景观因素第84-88页
     ·非固定特征因素第88-90页
   ·西南传统乡土聚落景观的价值取向第90-96页
     ·西南传统聚落景观的价值取向构成现状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  ·西南传统乡土聚落景观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第92-96页
   ·小结第96-97页
第三章 西南传统乡土聚落型生态博物馆景观历时性变迁的实例研究第97-177页
   ·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历时性比较结果与分析第97-145页
     ·梭戛箐苗社区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第97-99页
     ·梭戛苗寨景观的主要特征分析第99-119页
     ·梭戛箐苗社区的保护发展历程第119-127页
     ·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前后的景观变化(1995-2006)——以陇戛寨为例第127-141页
     ·景观的历时性变化与梭戛生态博物馆保护行为的相关性分析第141-145页
   ·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历时性比较结果与分析第145-174页
     ·镇山村的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第145-148页
     ·镇山村景观的主要特征分析第148-153页
     ·镇山村的保护与发展历程第153-155页
     ·镇山生态博物馆建成前后的景观变化(1994-2005)第155-164页
     ·镇山村村寨保护、旅游发展与景观变化的相关分析结果第164-167页
     ·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与周庄的保护与发展比较第167-174页
   ·小结:景观变迁的综合分析第174-177页
第四章 促进西南传统乡土聚落型生态博物馆的景观保护途径探讨第177-189页
   ·由现象所引发的对几组关系的思考第177-181页
     ·生态博物馆与我国历史文化名镇(村)保护体系的关系思考第177-178页
     ·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机制与我国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关系思考第178-179页
     ·生态博物馆的多元使用主体价值取向的主次关系第179页
     ·生态博物馆中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第179-181页
   ·生态博物馆景观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参考体系第181-185页
     ·以原著民为中心的多元主体价值取向的平衡第181-183页
     ·聚落景观的动态演变与景观功能的合理转换第183-185页
   ·促进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外力整合途径第185-187页
     ·历史文化名镇(村)保护制度第185页
     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国策第185页
     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第185-187页
   ·生态博物馆专有工作模式的推进途径第187-189页
     ·文化记忆和传承工程的成果巩固与转化利用第187页
     ·建立健全生态博物馆“社区参与”运行机制第187-189页
结束语:以过程为基础第189-191页
参考文献第191-198页
附录A 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大事记第198-199页
附录B 世界生态博物馆名录第199-207页
作者简介(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)第207-208页
后记:景观体验的再体验第208页

论文共2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
下一篇:面向竞争的规制--转型期我国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效管理模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