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珍视学生生命存在的高校课程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绪论第8-17页
 研究缘由和意义第8-9页
 研究综述第9-12页
 研究的内容与框架第12-16页
 研究方法第16-17页
第一章 学生——作为生命的存在第17-36页
   ·中国文化滋养下的生命特征解读第17-22页
     ·儒家:生命凸显于“人性道德”的文化自觉第18-20页
     ·道家:生命的本质在于“顺应自然”第20-22页
   ·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存在的解读第22-30页
     ·知善行善的生命哲学观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崇尚自然的生命哲学观第24-25页
     ·非理性:从意志→联系→整体的生命观第25-30页
   ·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第30-36页
     ·学生——生命的存在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·学生——真实的生命存在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·联系——生命存在的本质第32-33页
     ·从课程做起,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第33-36页
第二章 当代课程对生命的漠视与悖谬第36-51页
   ·生命在课程中被异化:漠视学生生命存在的课程剖析第36-42页
     ·忽视生命内在联系的知识性课程第36-39页
     ·缺乏自身内在联系的片断化课程第39-42页
   ·问题的成因分析第42-46页
     ·教育系统自身原因第42-44页
     ·教育系统外部因素第44-46页
   ·问题的可能后果分析第46-51页
     ·对于学生个人——作为生命存在——的影响第46-49页
     ·消弱了民族的竞争力第49页
     ·导致经济低迷发展第49-51页
第三章 生命的回归——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理解第51-63页
   ·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论方法第51-53页
   ·课程研究的整体观和联系观第53-63页
     ·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第54-57页
     ·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第57-60页
     ·整体、联系的课程观第60-63页
第四章 一种整体、联系课程设想的架构第63-75页
   ·“回归本真”的人才培养目标第63-65页
   ·纵横发展课程第65-67页
     ·拓展课程深度,把握思想内涵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加强学科关联:用整体性代替支离破碎与孤立第66-67页
   ·灵活多样的教学第67-70页
     ·小组讨论课:大班授课形式的补充第67-68页
     ·开设新生习明纳课程第68-69页
     ·团队教学第69-70页
   ·合理优化课程结构第70-74页
     ·课程优化的基点:人文与科学并重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增加“公民教育”为公共基础课第71-72页
     ·辨证的善守“大学语文”课程第72-74页
   ·建立跨学科、跨部门的课程实施机构第74-75页
结论第75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实证研究
下一篇:田湾核电站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