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关系调适的必要性分析 | 第9-14页 |
第一节 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| 第9-11页 |
一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| 第9-10页 |
二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有利于高校政工干部工作有效进行 | 第11-12页 |
一、有助于高校政工干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| 第11页 |
二、有助于高校政工干部威信的确立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| 第12-14页 |
一、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| 第12页 |
二、有利于把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落到实处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关系的一般分析 | 第14-19页 |
第一节 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关系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一、交往目的的多维性 | 第14页 |
二、交往时空的不定性 | 第14页 |
三、主体心理的相近性 | 第14-15页 |
四、关系存在的长期性 | 第15页 |
第二节 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交往的原则 | 第15-17页 |
一、平等原则 | 第15-16页 |
二、民主原则 | 第16页 |
三、互动原则 | 第16页 |
四、开放原则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关系的现状 | 第17-19页 |
一、和谐型关系的表征 | 第17页 |
二、失谐型关系的表征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关系失谐之原因 | 第19-28页 |
第一节 高校政工干部方面 | 第19-22页 |
一、职业道德缺失 | 第19页 |
二、民主、平等的师生观念淡漠 | 第19-20页 |
三、教育管理方式失当 | 第20-21页 |
四、非权力因素影响力欠缺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大学生方面 | 第22-24页 |
一、认知上的偏差 | 第22-23页 |
二、缺乏语言、行为等交往技巧 | 第23页 |
三、自身性格、气质、能力等个性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高校方面 | 第24-28页 |
一、高校扩招和多校区办学给高校政工干部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| 第24-25页 |
二、学分制不完善给高校政工干部工作带来挑战 | 第25-26页 |
三、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完善,影响高校政工干部的积极性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确立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对策 | 第28-44页 |
第一节 发挥高校政工干部在调适中的主导性作用 | 第28-39页 |
一、加强师德建设,扩大影响力 | 第28-31页 |
二、确立现代师生观,增强亲和力 | 第31-32页 |
三、开展“以人为本”的德育工作,扩大感召力 | 第32-34页 |
四、提高非权力性因素影响力,增强吸引力 | 第34-39页 |
第二节 发挥大学生在调适关系中的主体性作用 | 第39-41页 |
一、塑造个性品质,奠定交往基础 | 第39-40页 |
二、增强交往技能,提高交往的成功率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学校应为高校政工干部与大学生和谐关系构建创造条件 | 第41-44页 |
一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,树立高校政工干部的权威 | 第41-42页 |
二、加强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,提高高校政工干部整体素质 | 第42-43页 |
三、建立合理的保障制度,提高高校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| 第43-4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| 第44-48页 |
后记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