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研究
| 引言 | 第1页 |
| 一、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法理阐释 | 第12-18页 |
| (一)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法律性质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一般原则 | 第13-15页 |
| 1. 程序公开原则 | 第13-14页 |
| 2. 共同参与原则 | 第14页 |
| 3. 平等对抗原则 | 第14页 |
| 4. 防止预断原则 | 第14-15页 |
| 5. 明晰争议原则 | 第15页 |
| 6. 促进效率原则 | 第15页 |
| (三)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功能 | 第15-18页 |
| 二、国外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立法比较 | 第18-26页 |
| (一) 国外庭前审查程序之考察 | 第18-21页 |
| 1. 法国的庭前审查程序 | 第18-19页 |
| 2. 德国的庭前审查程序 | 第19页 |
| 3. 英国的庭前审查程序 | 第19-20页 |
| 4. 美国的庭前审查程序 | 第20-21页 |
| 5. 日本的庭前审查程序 | 第21页 |
| 6. 俄罗斯的庭前审查程序 | 第21页 |
| (二) 外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| 第21-24页 |
| (三)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启动,运行及其终结 | 第24-26页 |
| 1.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启动 | 第24-25页 |
| 2.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运行 | 第25页 |
| 3.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终结 | 第25-26页 |
| 三、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现状评析 | 第26-33页 |
| (一) 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立法及其实践 | 第26-28页 |
| (二) 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缺陷 | 第28-32页 |
| (三) 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缺陷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四、完善我国庭前审查程序之构想 | 第33-39页 |
| (一) 建立专门的审查法官和庭审法官相分离的制度 | 第34页 |
| (二) 庭前审查程序受理案件的范围定位 | 第34-36页 |
| (三) 我国庭前审查程序的运行模式 | 第36-37页 |
| 1. 庭前审查程序的启动 | 第36页 |
| 2. 庭前审查程序的具体运行 | 第36-37页 |
| 3. 庭前审查程序的结论 | 第37页 |
| (四) 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| 第37-39页 |
| (五) 正式起诉的方式 | 第39页 |
| 结论 | 第39-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4页 |
| 致谢 | 第44-45页 |
| 附录 | 第45-46页 |
| 承诺书 | 第46-47页 |
|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