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| 第8-22页 |
| ·从众心理 | 第8-9页 |
| ·从众心理的表现 | 第8-9页 |
| ·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| 第9页 |
| ·由于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从众 | 第9-10页 |
| ·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 | 第9-10页 |
| ·规范性影响导致的从众的三阶段 | 第10页 |
| ·经典从众研究 | 第10-13页 |
| ·Sherif 的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 | 第10-12页 |
| ·Asch 的“线段实验” | 第12-13页 |
| ·群体压力与群体规范 | 第13-15页 |
| ·群体的作用 | 第13页 |
| ·群体圧力 | 第13-14页 |
| ·群体内的规范 | 第14页 |
| ·对群体规范的恐惧 | 第14页 |
| ·规范认知偏差 | 第14-15页 |
| ·相关实验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关于规范认知的研究1 | 第16-17页 |
| ·关于规范认知的研究2 | 第17-18页 |
| ·导致过大视的原因 | 第18-20页 |
| ·少数派认识导致的过大视 | 第18-19页 |
| ·错误管理理论(error management theory)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大学生大群体规范认知调查研究 | 第22-46页 |
| ·问卷施测与统计分析 | 第22-28页 |
| ·问卷说明 | 第22-23页 |
| ·施测过程 | 第23页 |
| ·样本情况 | 第23页 |
| ·问卷内容及构成 | 第23-28页 |
| ·假设/过度估计(在意)的判断标准 | 第28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28-46页 |
| ·日本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8-34页 |
| ·日本调查结果讨论 | 第34-36页 |
| ·中国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6-43页 |
| ·中国调查结果讨论 | 第43-46页 |
| 第三章 大学生小群体规范认知问卷调查研究 | 第46-70页 |
| ·问卷施测与统计分析 | 第46-70页 |
| ·施测过程 | 第46页 |
| ·样本情况 | 第46-47页 |
| ·问卷说明 | 第47-48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48-61页 |
| ·分析与讨论 | 第61-70页 |
| 第四章 中日调查结果比较 | 第70-79页 |
| ·大群体规范认知调查中日比较 | 第70-71页 |
| ·小群体规范认知调查中日比较 | 第71-76页 |
| ·道徳意识与对他人反应的认知的关联性 | 第71-72页 |
| ·道德意识与他人反应认知的关联性 | 第72-73页 |
| ·畏惧(认知)与行动的关联性 | 第73-74页 |
| ·少数派意识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| ·中日比较的结果讨论 | 第76-79页 |
| ·对在中国调查结果的讨论 | 第76-77页 |
| ·对在日本调查结果的讨论 | 第77-79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| ·总结论 | 第79-80页 |
| ·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| 第80页 |
| ·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| 附录 | 第84-97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97-98页 |
| 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