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绪论 | 第1-12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2 基本概念分析 | 第12-17页 |
| ·价值与价值意识 | 第12-14页 |
| ·价值观与价值观念 | 第14-15页 |
| ·价值观念冲突 | 第15-17页 |
| 3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冲突的社会背景—社会转型 | 第17-25页 |
| ·社会转型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| 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定含义 | 第18-19页 |
| 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9-25页 |
| ·内容一—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体制的变迁 | 第19-21页 |
| ·内容二—社会心理的焦虑迷惘和信仰危机 | 第21-22页 |
| ·内容三—价值观念冲突 | 第22页 |
| ·社会转型期凸现的主要问题 | 第22-25页 |
| 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 | 第25-42页 |
| 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的表现 | 第25-30页 |
| ·表现一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传统价值观念遭遇尴尬 | 第25-27页 |
| ·表现二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外来价值观念挑战 | 第27-28页 |
| ·表现三—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全球化趋势 | 第28-30页 |
| 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分类 | 第30-39页 |
| ·从个体的微观角度来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·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的特点及影响 | 第39-42页 |
| ·过渡性—社会的非均衡效应 | 第39-40页 |
| ·功利性—社会的潜主导效应 | 第40-41页 |
| ·多元性—社会的亚动力效应 | 第41-42页 |
| 5 缓解价值观念冲突,构建和谐社会 | 第42-68页 |
| ·西方社会冲突理论 | 第42-44页 |
| ·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理论 | 第44-48页 |
| ·和谐社会的提出 | 第44-45页 |
| ·和谐社会的涵义 | 第45-46页 |
| ·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| 第46-48页 |
| ·缓解价值观念冲突的出发点 | 第48-51页 |
| ·把握三类关系 | 第48-49页 |
| ·确立一块基石 | 第49-50页 |
| ·营造全局氛围 | 第50-51页 |
| ·在和谐社会的思路下—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的缓解对策 | 第51-68页 |
| ·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的缓解对策 | 第51-61页 |
| (1) 对策一—从‘似人为本”到人人“有所有 | 第51-53页 |
| (2) 对策二—促进政府改革 | 第53-54页 |
| (3) 对策三—培养和完善社会组织 | 第54-55页 |
| (4) 对策四—明确和实施社会责任 | 第55-56页 |
| (5) 对策五—协调社会各利益阶层 | 第56-57页 |
| (6) 对策六—防止中国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和边缘化趋势 | 第57-59页 |
| (7) 对策七—调整公共投入优先顺序 | 第59页 |
| (8) 对策八—道德的整合 | 第59-60页 |
| (9) 对策九—个人的心理疏导 | 第60-61页 |
| ·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的价值观念体系 | 第61-68页 |
| (1) 传承古典文化,彰显新创造力—牢固根基 | 第61-62页 |
| (2) 借鉴外来元素,融合人类文明—博采众长 | 第62-63页 |
| (3) 立足中国国情,体现民族精神—特色建设 | 第63-65页 |
| (4) 面对社会现实,积极应对问题—对症下药 | 第65-68页 |
| 6 全文总结 | 第68-71页 |
| ·结论 | 第68-69页 |
| ·本文尚需继续深入的问题 | 第69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