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思考
导论 | 第1-9页 |
一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法律内涵及基本原则 | 第9-16页 |
(一)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| 第9-11页 |
1. 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内涵 | 第9-10页 |
2.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内涵 | 第10-11页 |
(二)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渊源 | 第11-14页 |
1. “委托——代理”治理理论 | 第11-12页 |
2. “利益相关者”治理理论 | 第12-13页 |
3. 两种理论的比较 | 第13-14页 |
(三)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本原则 | 第14-16页 |
二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研究 | 第16-25页 |
(一) 独特的资本结构 | 第16-17页 |
(二) 政府隐性担保 | 第17-19页 |
1. 政府安全网 | 第17-18页 |
2. 外部监管 | 第18-19页 |
(三) 利益冲突 | 第19-21页 |
1. 股东与银行的利益冲突 | 第19-20页 |
2. 债权人与银行的利益冲突 | 第20-21页 |
(四) 可能的道德风险 | 第21-23页 |
1. 股东的有限责任与道德风险 | 第21页 |
2. 政府担保与道德风险 | 第21-22页 |
3. 风险转移 | 第22页 |
4. 道德风险对市场自律的破坏 | 第22-23页 |
(五) 结论 | 第23-25页 |
三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 | 第25-35页 |
(一)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| 第25-26页 |
1. 保障我国银行体系安全和稳健的需要 | 第25页 |
2.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| 第25-26页 |
3. 加强金融监管有效性的需要 | 第26页 |
(二)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缺陷 | 第26-32页 |
1. 治理目标错位和效率低下 | 第27-28页 |
2.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| 第28-31页 |
3. 外部治理环境配套制度不完善 | 第31-32页 |
(三) 法律成因分析 | 第32-35页 |
四 两大法系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考察与比较 | 第35-45页 |
(一) 英美法系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模式 | 第35-38页 |
1. 该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| 第35-36页 |
2. 该治理模式的实证考察 | 第36-38页 |
(二) 大陆法系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模式 | 第38-41页 |
1. 该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| 第38-39页 |
2. 该治理模式的实证考察 | 第39-41页 |
(三) 两大法系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| 第41-45页 |
1. 两种治理模式的差异 | 第41-43页 |
2. 两种治理模式的趋同性 | 第43-45页 |
五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思考 | 第45-66页 |
(一) 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构建 | 第45-47页 |
1. 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 | 第45-46页 |
2. 关注与规范利益冲突 | 第46-47页 |
3. 防范风险和保护债权人利益 | 第47页 |
(二) 国家股权参与银行公司治理法律思考 | 第47-51页 |
1. 产权形式对银行治理效率的影响 | 第48页 |
2. 国家股权比例对银行治理的制约 | 第48-49页 |
3. 国家股权处置的法律思考 | 第49-51页 |
(三) 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制度完善 | 第51-58页 |
1. 完善股东大会法律制度 | 第51-53页 |
2. 完善董事会法律制度 | 第53-56页 |
3. 完善监事会法律制度 | 第56-58页 |
(四) 银行公司治理的外部法制环境建设 | 第58-66页 |
1. 构建股票期权法律制度 | 第58-59页 |
2. 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| 第59-61页 |
3. 完善监管与监管治理法律制度 | 第61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后记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