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19页 |
·落叶松-杨栅锈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 | 第8-10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8-9页 |
·寄主范围 | 第9-10页 |
·现代生物技术标记在Melampsora 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0-15页 |
·现代生化标记技术及其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0-11页 |
·DNA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Melampsora 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1-15页 |
·Melampsora larici-populina 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落叶松-杨栅锈菌的寄主抗病性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抗病性测定方法 | 第17页 |
·不同派系杨树抗锈性表现 | 第17-18页 |
·杨树抗锈性机制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·立题依据 | 第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杨树叶锈病寄主抗性调查 | 第21-2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1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21页 |
·抗病性分级 | 第2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不同杨树派间的抗病性差异 | 第22页 |
·同一派内部不同无性系间的抗性差异 | 第22-23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落叶松-杨栅锈菌的DNA 多态性分析 | 第24-43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4页 |
·供试繁殖寄主 | 第24页 |
·供试菌种 | 第2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供试菌样的采集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菌样的单孢堆分离 | 第25页 |
·Melampsora larici-populina 菌系的RAPD 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5页 |
·RAPD 试验条件优化结果 | 第28-29页 |
·RAPD 扩增体系的建立 | 第29页 |
·RAPD 扩增结果及聚类分析 | 第29-35页 |
·结论 | 第35页 |
·落叶松-杨栅锈菌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 | 第35页 |
·落叶松-杨栅锈菌的遗传多态性与地理来源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| 第35页 |
·讨论 | 第35-43页 |
·基因组DNA 的提纯 | 第35-37页 |
·RAPD 的稳定性 | 第37-38页 |
·RAPD 分析在落叶松-杨栅锈菌DNA 多态性分析研究中的可行性 | 第38-43页 |
第五章 落叶松-杨栅锈菌的同工酶分析 | 第43-53页 |
·供试菌种 | 第43页 |
·Melampsora larici-populina 菌的同工酶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及试剂 | 第43-44页 |
·酶样品的制备 | 第44页 |
·同工酶电泳和染色 | 第44-4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Melampsora larici-populina 菌的同工酶酶谱结果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Melampsora larici-populina 菌的同工酶聚类结果分析 | 第50页 |
·结论 | 第50-52页 |
·Melampsora larici-populina 在同功酶水平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| 第50-51页 |
·酯酶能更好地反映Melampsora larici-populina 遗传多态性现象 | 第51-52页 |
·Melampsora larici-populina 在同功酶水平上的多态性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| 第52页 |
·讨论 | 第52-53页 |
·同工酶的优缺点 | 第52页 |
·同工酶技术的稳定性 | 第52页 |
·同工酶和RAPD 技术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