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一、导论 | 第1-13页 |
| 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| 2 选题的意义 | 第10页 |
| 3 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3页 |
| ·银行国际化与银行业国际化 | 第10页 |
| ·跨国银行、区域性银行、全球性银行 | 第10-13页 |
| ·跨国银行 | 第11页 |
| ·区域性银行 | 第11-12页 |
| ·全球性银行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 | 第13-19页 |
| 1 阿尔伯的比较优势理论 | 第13-14页 |
| 2 格鲁拜尔的三分类理论 | 第14-15页 |
| 3 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 | 第15页 |
| 4 折衷理论 | 第15-17页 |
| 5 服务视角的银行国际化理论——追随效应说 | 第17-18页 |
| 6 规避风险论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跨国银行国际化的进程与方式 | 第19-35页 |
| 1 银行国际化的一般进程 | 第19-20页 |
| 2 银行国际化方式与影响因素 | 第20-23页 |
| ·银行国际化方式 | 第20-21页 |
| ·银行国际化方式的影响因素 | 第21-23页 |
| ·银行的市场战略和国际化方式 | 第21-22页 |
| ·东道国银行业国际化环境与全球性银行国际化方式的可得性 | 第22-23页 |
| 3 全球性银行的国际化历程——汇丰银行集团案例 | 第23-35页 |
| ·1959年之前的初始扩张阶段 | 第24-26页 |
| ·“追随客户”为这一时期对外扩张的主要动力 | 第25页 |
| ·国际化进入方式主要是新设进入 | 第25页 |
| ·空间扩张着力于“新月形”地带 | 第25-26页 |
| ·地域多元化与规避东道国政治风险 | 第26页 |
| ·1959年后汇丰银行并购式全球扩张阶段 | 第26-31页 |
| ·1970s前的亚洲时期 | 第27页 |
| ·1980s的北美时期 | 第27-28页 |
| ·1980s后期至1990s初的欧洲时期 | 第28页 |
| ·1990s中期以来的拓展与巩固时期 | 第28-31页 |
| ·1959年以后汇丰银行集团国际化扩张特点分析 | 第31-35页 |
| ·公司战略对于国际化空间的扩张指向作用 | 第31页 |
| ·金融自由化和东道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作用 | 第31-32页 |
| ·并购方式带来国际化空间扩张与业务多样化 | 第32页 |
| ·空间盈利能力的差异化 | 第32-33页 |
| ·多国经营经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| 第33-35页 |
| 四、跨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| 第35-50页 |
| 1 跨国银行国际化扩张的空间决定因素 | 第35-41页 |
| ·东道国区位特别因素 | 第35-39页 |
| ·利润机会 | 第35-36页 |
| ·与母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 | 第36-38页 |
| ·东道国政策管制因素 | 第38-39页 |
| ·信息成本 | 第39页 |
| ·银行机构特别因素 | 第39-40页 |
| ·公司规模 | 第39-40页 |
| ·公司国际化战略 | 第40页 |
| ·母国相关影响因素 | 第40-41页 |
| ·母国政府政策 | 第40页 |
| ·母国市场竞争程度 | 第40-41页 |
| 2 新加坡3大银行的国际化空间扩张 | 第41-50页 |
| ·星展银行、大华银行、华侨银行简介 | 第41-43页 |
| ·东道国区位特别因素 | 第43-48页 |
| ·新加坡与东道国经贸一体化因素 | 第43-44页 |
| ·东道国政府政策 | 第44-47页 |
| ·空间和文化距离因素 | 第47页 |
| ·种族血缘关系 | 第47-48页 |
| ·母国(新加坡)政府政策 | 第48-49页 |
| ·家族管理模式(公司特别因素) | 第49页 |
| ·影响新加坡银行跨国经营空间的随机因素 | 第49-50页 |
| 五、跨国银行业务国际化的空间指向 | 第50-59页 |
| 1 银行业务3大分类 | 第50-51页 |
| ·批发银行业务 | 第50页 |
| ·零售银行业务 | 第50-51页 |
| ·私人银行业务 | 第51页 |
| 2 不同银行业务的空间指向 | 第51-52页 |
| ·批发银行业务国际化的空间指向 | 第51-52页 |
| ·零售银行业务国际化的空间指向 | 第52页 |
| ·私人银行业务国际化的空间指向 | 第52页 |
| 3 花旗集团业务国际化的空间分析 | 第52-59页 |
| ·花旗集团主要业务划分 | 第54-55页 |
| ·花旗集团区域事业部架构 | 第55页 |
| ·全球客户业务空间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·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空间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·全球财富管理业务空间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六、结论及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探讨 | 第59-64页 |
| 1 跨国银行国际化研究的结论 | 第59页 |
| 2 我国银行国际化的探讨 | 第59-64页 |
| ·我国银行国际化现状 | 第59-60页 |
| ·海外资产规模小 | 第59-60页 |
| ·国际化经营进程迟缓 | 第60页 |
| ·扩张方式较为单一 | 第60页 |
| ·国际化业务层次较低 | 第60页 |
| ·促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| 第60-63页 |
| ·设立国际业务部 | 第61页 |
| ·选择合适市场加速国际化扩张 | 第61页 |
| ·有重点的向部分市场倾斜 | 第61-62页 |
| ·跨国进入方式多样化,合理采用并购方式 | 第62-63页 |
| ·中国目前实施地域扩展的战略步骤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| 后记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