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异黄酮的提取与精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5页 |
1.1 大豆异黄酮概述及课题意义 | 第9-13页 |
1.1.1 大豆异黄酮的种类、结构及其分布 | 第9-11页 |
1.1.2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活性 | 第11-12页 |
1.1.3 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 | 第12-13页 |
1.2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与纯化方法 | 第13-18页 |
1.2.1 原料处理 | 第13-14页 |
1.2.2 溶剂提取方式 | 第14-15页 |
1.2.3 分离纯化 | 第15-18页 |
1.3 大豆异黄酮的水解 | 第18-19页 |
1.3.1 丙二酰基葡萄糖苷的水解 | 第19页 |
1.3.2 β-葡萄糖苷的水解 | 第19页 |
1.4 大豆异黄酮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1.4.1 质谱定性 | 第20页 |
1.4.2 紫外分光光度法 | 第20页 |
1.4.2 色谱法 | 第20-23页 |
1.5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5.1 国内外异黄酮产品开发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大豆异黄酮的HPLC检测方法 | 第25-30页 |
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5页 |
2.2 色谱条件 | 第25页 |
2.3 质谱定性 | 第25-26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29页 |
2.4.1 异黄酮对照品的标准曲线 | 第26页 |
2.4.2 HPLC的色谱图 | 第26-27页 |
2.4.4 质谱图 | 第27-28页 |
2.4.5 HPLC分析结果 | 第28页 |
2.4.6 HPLC分析精密度 | 第28页 |
2.4.7 大豆异黄酮的加样回收率 | 第28-29页 |
2.4.8 讨论 | 第29页 |
2.5 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溶剂渗滤提取工艺 | 第30-32页 |
3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0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1页 |
3.4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丙二酰型异黄酮水解工艺 | 第32-38页 |
4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2页 |
4.2 高温稳定性试验 | 第32-34页 |
4.2.1 原料 | 第32-33页 |
4.2.2 实验方法 | 第33页 |
4.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4页 |
4.3 异黄酮高温水解 | 第34-37页 |
4.3.1 原料 | 第34-35页 |
4.3.2 实验方法 | 第35页 |
4.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37页 |
4.4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5章 大豆异黄酮的精制 | 第38-66页 |
5.1 异黄酮在聚酰胺柱上的动态吸附 | 第38-57页 |
5.1.1 仪器与材料 | 第40-42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42页 |
5.1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6页 |
5.1.4 小结 | 第56-57页 |
5.2 异黄酮在聚酰胺柱上的解吸分离 | 第57-65页 |
5.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57页 |
5.2.2 实验方法 | 第57-58页 |
5.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4页 |
5.2.4 小结 | 第64-6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6-68页 |
6.1 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66页 |
6.2 异黄酮的渗滤提取 | 第66页 |
6.3 异黄酮的高温水解 | 第66-67页 |
6.4 异黄酮的精制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