载药纳米囊泡的制备和药物缓释膜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1页 |
| ·药膜的介绍 | 第11-12页 |
| ·明胶膜的特点、改性及其应用 | 第12-14页 |
| ·明胶膜的介绍和特点 | 第12页 |
| ·明胶膜的改性 | 第12-13页 |
| ·明胶膜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| ·囊泡的介绍 | 第14页 |
| ·囊泡的形成机理 | 第14-17页 |
| ·双链两亲分子 | 第15页 |
| ·单链两亲分子 | 第15-16页 |
| ·正、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| 第16页 |
| ·可聚合化两亲分子 | 第16-17页 |
| ·其它类型的两亲分子 | 第17页 |
| ·囊泡和纳米囊泡的制备方法 | 第17页 |
| ·囊泡和纳米囊泡的结构及主要性能表征 | 第17-18页 |
| ·囊泡直径 | 第17-18页 |
| ·包封率 | 第18页 |
| ·体外释放率 | 第18页 |
| ·影响囊泡大小、包封率及释放率的因素 | 第18页 |
| ·囊泡的主要特点、性能要求及应用 | 第18-19页 |
| ·囊泡的特点 | 第18页 |
| ·对于载药囊泡性能的要求 | 第18页 |
| ·囊泡和纳米囊泡在医药中应用 | 第18-19页 |
| ·载药囊泡膜的制备和释放机理 | 第19-20页 |
| ·载药缓释膜的制备 | 第19-20页 |
| ·载药囊泡膜的药释机理 | 第20页 |
| ·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改性明胶膜的制备 | 第21-37页 |
| ·实验仪器与材料 | 第22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2页 |
| ·实验药品 | 第2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刮膜棒的设计 | 第22页 |
| ·水平面的设计 | 第22-23页 |
| ·PH=7的缓冲溶液的配制 | 第23页 |
| ·膜的制备 | 第23页 |
| ·揭膜的方法 | 第23页 |
| ·膜的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膜的厚度测定 | 第23页 |
| ·断裂强度测试 | 第23-24页 |
| ·溶胀实验 | 第24页 |
| ·溶出实验 | 第24页 |
| ·红外(IR)分析 | 第24页 |
| ·DSC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电镜分析 | 第2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5页 |
| ·刮膜工艺 | 第25页 |
| ·膜的机械性能表征 | 第25-30页 |
| ·膜的吸水性能与溶出性能的表征 | 第30-33页 |
| ·膜的红外表征 | 第33-34页 |
| ·膜截面的电镜观察 | 第34-35页 |
| ·结论 | 第35-37页 |
| 第三章 载药纳米囊泡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的研究 | 第37-51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38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38页 |
| ·实验药品 | 第38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8-41页 |
| ·纳米囊泡的制备及其形态观测 | 第38-39页 |
| ·模型药物与回归方程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| ·载药囊泡的体外药物释放测定 | 第40页 |
| ·载药囊泡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| 第40页 |
| ·用扫描电镜、透射电镜观察囊泡的稳定性 | 第40-4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9页 |
| ·载药囊泡形态的观测 | 第41-42页 |
| ·不同模型药物在缓冲液和无水乙醇中的标准曲线 | 第42-44页 |
| ·载药囊泡的缓释测定分析 | 第44-47页 |
| ·载药囊泡的稳定性观测 | 第47-49页 |
| ·结论 | 第49-51页 |
| 第四章 药物膜的缓释及其测试 | 第51-55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51-52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51-52页 |
| ·实验药品 | 第52页 |
| ·载药膜和载药纳米囊泡膜的制备 | 第52页 |
| ·载药膜和载药纳米囊泡膜缓释的测定 | 第5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4页 |
| ·载药膜的释药曲线 | 第52-53页 |
| ·载药囊泡膜的释药曲线 | 第53-54页 |
| ·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第五章 结论及意义 | 第55-57页 |
| ·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·意义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3页 |
| 发表论文 | 第63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