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藻247对滇池水体藻类的去除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形成机制 | 第12-22页 |
·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标准 | 第13页 |
·国内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| 第15-19页 |
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成因 | 第15-16页 |
·营养物质的输入 | 第15-16页 |
·自然条件的影响 | 第16页 |
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| 第16-17页 |
·湖泊水体“水华”的危害 | 第17-19页 |
·滇池水体富营养化 | 第19-22页 |
·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滇池水体富营养化成因 | 第20-22页 |
·自然演化 | 第20-21页 |
·工业化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造成水质污染 | 第21页 |
·水资源匾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 | 第21页 |
·污染物沉积的底泥形成内源污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理论和防治 | 第22-30页 |
·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的处理技术 | 第22-27页 |
·物理法 | 第22-24页 |
·机械除藻法 | 第22-23页 |
·新型物理技术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化学法 | 第24-26页 |
·除藻剂除藻 | 第25页 |
·混凝沉淀除藻 | 第25页 |
·氧化剂除藻 | 第25-26页 |
·生物法 | 第26-27页 |
·有效微生物法 | 第26页 |
·生物膜法 | 第26-27页 |
·生态控制除藻 | 第27页 |
·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 | 第27-30页 |
·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 | 第27-28页 |
·污染源治理 | 第27-28页 |
·滇池内源综合治理 | 第28页 |
·滇池水体藻类的控制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实验准备及安排 | 第30-33页 |
·实验的准备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的研究内容 | 第30页 |
·实验的分析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的仪器和药剂 | 第31页 |
·实验介绍 | 第31-33页 |
·实验概述及去藻247的介绍 | 第31-3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第五章 单因素浓度对藻类去除的影响分析 | 第33-49页 |
·较佳投加范围的确定 | 第33-35页 |
·对叶绿素的影响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不同投加量下叶绿素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·叶绿素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4-35页 |
·小结 | 第35页 |
·浓度对各因素的影响 | 第35-48页 |
·“水华”暴发时对各因素的影响 | 第35-43页 |
·叶绿素 | 第35-37页 |
·总磷 | 第37-39页 |
·铜离子 | 第39-41页 |
·浊度 | 第41页 |
·总氮 | 第41-43页 |
·小结 | 第43页 |
·水深0.5m处去藻247对各因素的影响 | 第43-48页 |
·叶绿素 | 第44-46页 |
·总磷 | 第46-47页 |
·铜离子 | 第47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相同投加量对不同藻类厚度的各因素影响分析 | 第49-59页 |
·叶绿素 | 第49-51页 |
·叶绿素随时间的变化 | 第49-50页 |
·叶绿素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| 第50-51页 |
·小结 | 第51页 |
·总磷 | 第51-53页 |
·总磷随时间的变化 | 第51-52页 |
·总磷去除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| 第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·铜离子 | 第53页 |
·总氮 | 第53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页 |
·铜离子在除藻过程中与水中氮磷的关系 | 第54-58页 |
·铜离子对水中TN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去藻247对水体中TP浓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不同藻类厚度叶绿素与TN/TP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·去藻247与硫酸铜的比较 | 第58-59页 |
第七章 铜杀藻的机理初探 | 第59-67页 |
·铜对藻类的毒性机理 | 第59-61页 |
·急性毒性实验 | 第61-6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1-62页 |
·实验方法和过程 | 第6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2-63页 |
·初步毒性实验 | 第63-64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63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63-64页 |
·实验数据及分析 | 第64页 |
·营养盐与叶绿素的关系 | 第64-66页 |
·理论依据 | 第64-65页 |
·模型验证 | 第65-66页 |
·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八章 总结及建议 | 第67-70页 |
·总结 | 第67-68页 |
·单因素浓度对藻类去除的影响分析 | 第67页 |
·相同投加量对不同藻类厚度的各因素影响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投加去藻247对TN/TP的影响 | 第68页 |
·去藻247与硫酸铜的对比 | 第68页 |
·急性实验 | 第68页 |
·初步毒性 | 第68页 |
·模型验证 | 第68页 |
·建议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附录A: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