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1.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| 第11-23页 |
·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理论 | 第11-15页 |
·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界定原则、标准 | 第11-15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5-21页 |
·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| 第15-16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进展概述 | 第16-18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| 第18-19页 |
·公平性原则 | 第18-19页 |
·可持续性原则 | 第19页 |
·共同性原则 | 第19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| 第19-21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1-23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| 第21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| 第21页 |
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 | 第21-23页 |
2.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| 第23-35页 |
·国外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经验 | 第23-31页 |
·法国洛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| 第23-26页 |
·德国鲁尔工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| 第26-31页 |
·国内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| 第31-33页 |
·抚顺的实践 | 第31-32页 |
·大庆市的实践 | 第32-33页 |
·成功经验的启示 | 第33-35页 |
3. 问题的提出与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5-38页 |
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35-37页 |
·个旧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| 第37页 |
·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7-38页 |
4. 个旧市概况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38-47页 |
·个旧市概况 | 第38-41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38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38-39页 |
·自然概况 | 第39页 |
·历史沿革 | 第39页 |
·社会政治经济概况 | 第39-41页 |
·个旧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41-47页 |
·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的矛盾 | 第41页 |
·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| 第41-42页 |
·市区空间狭窄,人口规模小 | 第42-43页 |
·产业结构单一,经济效益较差 | 第43-44页 |
·中小企业、非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小 | 第44-45页 |
·非资源性产业基础薄弱 | 第45页 |
·条块分割,体制不畅 | 第45-46页 |
·社会保障工作滞后,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| 第46-47页 |
5. 个旧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| 第47-52页 |
·个旧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| 第47-48页 |
·优势延伸模式 | 第47页 |
·优势互补模式 | 第47页 |
·优势组合模式 | 第47页 |
·优势再造模式 | 第47-48页 |
·个旧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应处理好的8种关系 | 第48-52页 |
·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正确处理开发当地资源与利用外部资源的关系 | 第49页 |
·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| 第49页 |
·正确处理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| 第49页 |
·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| 第49-50页 |
·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| 第50页 |
·正确处理地方政府与资源型企业的关系 | 第50页 |
·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| 第50-52页 |
6. 个旧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| 第52-68页 |
·树立新的资源观和新的优势观 | 第52页 |
·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| 第52页 |
·发展循环经济,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 | 第52-53页 |
·扩大个旧市的对内对外开放 | 第53页 |
·城镇建设 | 第53-57页 |
·把个旧市建成滇东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| 第55-56页 |
·个旧市应开辟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| 第56页 |
·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,进一步提升城乡居住环境质量 | 第56-57页 |
·主导产业 | 第57-59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 | 第59-64页 |
·产业结构要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、高度化 | 第61页 |
·产品结构由低档、粗放、单一型趋向高档、精细、多样型 | 第61-62页 |
·技术结构由单一的传统技术体系趋向由传统技术,实用技术和先进的高新技术所组成的复合技术体系 | 第62页 |
·产业组织结构将由单调僵硬化趋向灵活多样化 | 第62页 |
·发展接替产业,走“特色经济”之路 | 第62-63页 |
·加快国有企业改革,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| 第63-64页 |
·农业发展 | 第64-65页 |
·第三产业 | 第65-68页 |
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