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6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垃圾厌氧发酵预处理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物理预处理 | 第12-13页 |
| ·化学预处理 | 第13-14页 |
| ·生物预处理 | 第14页 |
| ·接种物量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| ·预处理方法的联合使用 | 第15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2 厌氧消化的基本原理 | 第16-19页 |
| ·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| 第16页 |
| ·厌氧消化的基本原理 | 第16-17页 |
| ·影响厌氧消化的主要因素 | 第17-19页 |
| ·温度 | 第17页 |
| ·pH值 | 第17页 |
| ·TS | 第17页 |
| ·C/N值 | 第17-18页 |
| ·金属元素 | 第18-19页 |
| 3 分析测定方法 | 第19-24页 |
| ·TS的测定 | 第19页 |
| ·步骤 | 第19页 |
| ·计算TS值 | 第19页 |
| ·进料TS值计算 | 第19页 |
| ·VS的测定 | 第19页 |
| ·步骤 | 第19页 |
| ·计算VS值 | 第19页 |
| ·TN的测定 | 第19-21页 |
| ·样品处理 | 第19-20页 |
| ·消化 | 第20页 |
| ·蒸馏 | 第20页 |
| ·滴定 | 第20页 |
| ·盐酸的标定 | 第20-21页 |
| ·计算TN值 | 第21页 |
| ·稻草C/N调节 | 第21页 |
| ·TOC的测定 | 第21页 |
| ·pH的测定 | 第21页 |
| ·VFA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| ·校正因子 | 第21页 |
| ·蒸馏 | 第21-22页 |
| ·计算VFA | 第22页 |
| ·COD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·稀释 | 第22页 |
| ·回流 | 第22页 |
| ·空白实验 | 第22页 |
| ·计算COD | 第22-23页 |
| ·气体成分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·洗气 | 第23页 |
| ·计算CH_4含量 | 第23-24页 |
| 4 NaOH溶液浸泡预处理对稻草厌氧消化的影响 | 第24-30页 |
| ·概述 | 第2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装置 | 第24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5-29页 |
| ·pH值随时间的变化 | 第25-26页 |
| ·VFA随时间的变化 | 第26页 |
| ·COD随时间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| ·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| 第27-28页 |
| ·各组实验厌氧消化结果 | 第28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5 切碎和研磨处理对稻草厌氧消化的影响 | 第30-36页 |
| ·概述 | 第3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装置 | 第3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0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4页 |
| ·pH值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0-31页 |
| ·VFA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| ·COD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| ·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| ·各组实验厌氧消化结果 | 第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| 6 加热处理对稻草厌氧消化的影响 | 第36-41页 |
| ·概述 | 第3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6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装置 | 第3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6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0页 |
| ·pH值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| ·VFA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7-38页 |
| ·COD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8-39页 |
| ·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| ·各组实验厌氧消化结果 | 第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7 接种物量对稻草厌氧消化的影响 | 第41-47页 |
| ·概述 | 第4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41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装置 | 第4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1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6页 |
| ·pH值随时间的变化 | 第41-42页 |
| ·VFA随时间的变化 | 第42-43页 |
| ·COD随时间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| ·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| ·各组实验厌氧消化结果 | 第45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8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47-48页 |
| ·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| 附: | 第52-53页 |
| 1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52页 |
| 2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| 第52-53页 |
| 独创性声明 | 第53页 |
|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