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48页 |
| ·引言 | 第17-18页 |
| ·棕囊藻的分布、分类及其生活史 | 第18-20页 |
| ·棕囊藻的分布 | 第18页 |
| ·棕囊藻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| ·棕囊藻的生活史 | 第19-20页 |
| ·棕囊藻合成的产物及其危害 | 第20-26页 |
| ·棕囊藻产生的糖类物质 | 第20-22页 |
| ·棕囊藻产生的DMSP | 第22-24页 |
| ·棕囊藻产生的卤仿及CS2 | 第24页 |
| ·棕囊藻产生的类脂类物质及毒素 | 第24-26页 |
| ·赤潮藻溶血毒素的研究概况 | 第26-27页 |
| ·赤潮藻毒素的化感效应概况 | 第27-32页 |
| ·赤潮藻的化感效应 | 第27-29页 |
| ·赤潮藻化感效应的激活 | 第29-30页 |
| ·赤潮藻化感物质 | 第30页 |
| ·赤潮藻化感效应的研究前景 | 第30-32页 |
| ·赤潮藻毒素生物合成的研究概况 | 第32-38页 |
| ·赤潮藻毒素合成代谢 | 第32-33页 |
| ·赤潮藻毒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| 第33-38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38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38页 |
| 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8页 |
| 第二章 球形棕囊藻溶血活性的测定及其毒素的初步分离和分析 | 第48-62页 |
| ·引言 | 第4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2页 |
| ·材料 | 第48-50页 |
| ·仪器 | 第50-5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8页 |
| ·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曲线 | 第52-53页 |
| ·球形棕囊藻细胞破壁条件的优化 | 第53-55页 |
| ·溶血毒素的溶血活性检测 | 第55-56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溶血活性的测定 | 第56页 |
| ·溶血毒素成分的初步分离及分析 | 第56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| 第三章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 | 第62-77页 |
| ·引言 | 第62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4页 |
| ·材料 | 第62-63页 |
| ·仪器 | 第6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3-64页 |
| ·结果 | 第64-73页 |
| ·溶血毒素的溶血机制 | 第64-69页 |
| ·温度对溶血毒素溶血反应的影响 | 第69页 |
| ·pH对溶血毒素溶血反应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| ·二价阳离子对溶血毒素溶血反应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| ·膜脂对溶血毒素溶血反应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第四章 球形棕囊藻合成溶血毒素的化感效应研究 | 第77-90页 |
| ·引言 | 第7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77-79页 |
| ·材料 | 第77-78页 |
| ·仪器 | 第7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78-79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79-85页 |
| ·球形棕囊藻毒素对东海原甲藻、海洋褐孢藻及卵状褐孢藻生长的影响 | 第79-81页 |
| ·球形棕囊藻去细胞过滤液对东海原甲藻、海洋褐孢藻及卵状褐孢藻生长的影响 | 第81页 |
| ·球形棕囊藻与海洋褐胞藻和卵状褐孢藻共培养时的抑制现象 | 第81-84页 |
| ·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对海洋褐孢藻细胞和东海原甲藻细胞的破坏 | 第84页 |
| ·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对卤虫(A. Salina)生长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| ·讨论 | 第85-8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0页 |
| 第五章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生物合成特征 | 第90-97页 |
| ·引言 | 第9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90-91页 |
| ·材料 | 第90页 |
| ·仪器 | 第90-91页 |
| ·方法 | 第9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91-95页 |
| ·不同生长时期藻细胞溶血毒素的溶血活性 | 第91-92页 |
| ·不同营养盐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及其毒素的合成特征 | 第92-9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5-97页 |
| 第六章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初步筛选 | 第97-118页 |
| ·引言 | 第9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97-108页 |
| ·材料 | 第97-99页 |
| ·仪器 | 第99页 |
| ·方法 | 第99-10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8-116页 |
| ·总RNA的抽提及纯化 | 第108-109页 |
| ·差异cDNA片段的获得 | 第109-113页 |
| ·cDNA片段的筛选及测序 | 第113-11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7-118页 |
| 结论 | 第118-122页 |
| 一、结论 | 第118-119页 |
| 二、展望 | 第119页 |
| 三、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19-122页 |
| 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