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·过敏性疾病 | 第10-12页 |
·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现状 | 第10页 |
·过敏性疾病发病机理 | 第10-11页 |
·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| 第11-12页 |
·紫苏植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2-22页 |
·紫苏的产地和品种 | 第12-14页 |
·紫苏的化学成分 | 第14-16页 |
·紫苏的化学成分与生理活性功能 | 第16-18页 |
·紫苏抗过敏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8-19页 |
·紫苏抗过敏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1页 |
·紫苏叶抗过敏作用的研究展望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·研究内容及方案 | 第22页 |
·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| 第22-23页 |
·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紫苏抗过敏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| 第24-3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4页 |
·主要设备: | 第24-25页 |
·紫苏叶抗过敏有效成分的提取 | 第25-26页 |
·样品的初步纯化 | 第26-27页 |
·大孔树脂Diaion HP-20的预处理 | 第26页 |
·药液吸附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| 第26-27页 |
·树脂的再生 | 第27页 |
·大孔树脂Diaion HP-20的分离纯化 | 第27页 |
·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实验ELSON-MORGAN | 第27-30页 |
·实验原理 | 第27-28页 |
·试剂 | 第28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28-29页 |
·抗过敏活性的计算 | 第29-30页 |
·样品的抗过敏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 | 第3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6页 |
·紫苏叶不同提取方法的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试验 | 第30-31页 |
·紫苏抗过敏粗成分的分离纯化 | 第31-33页 |
·大孔树脂洗脱液各样品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实验 | 第33-34页 |
·紫苏初步纯化物的显色反应 | 第34-35页 |
·紫苏叶提取物紫外光谱 | 第35-36页 |
·总结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紫苏叶抗过敏活性成分体内实验 | 第38-4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·药物及试剂: | 第38页 |
·动物 | 第38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9-40页 |
·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| 第39页 |
·对小鼠耳廓肿胀试验 | 第39页 |
·对组织胺所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4页 |
·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| 第40-41页 |
·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| 第41-42页 |
·炎症与过敏反应 | 第42页 |
·对小鼠耳廓肿胀试验 | 第42-43页 |
·对组织胺所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44-47页 |
·小鼠PGA实验讨论 | 第44-45页 |
·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讨论 | 第45页 |
·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讨论 | 第45页 |
·动物的体内模型实验与透明质酸酶体外实验结果比较36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紫苏叶抗过敏有效成分的鉴定 | 第47-6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7-48页 |
·紫苏叶提取物 | 第47页 |
·试剂及仪器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凝胶树脂Sephadex LH-20的分离纯化 | 第48页 |
·试管预测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薄层层析实验 | 第4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9页 |
·紫苏叶抗过敏物质的进一步纯化 | 第49-50页 |
·紫苏叶HD的凝胶树脂纯化各部分透明质酸酶抑制率 | 第50-51页 |
·40%乙醇大孔树脂洗脱液冷冻干燥品(HC样品)凝胶洗脱 | 第51页 |
·紫苏叶HC样品的凝胶树脂纯化各部分透明质酸酶抑制率 | 第51-52页 |
·试管预测 | 第52-54页 |
·薄层层析实验 | 第54页 |
·紫外检测 | 第54-55页 |
·红外检测 | 第55-59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| 第60-63页 |
·课题总结 | 第60-61页 |
·课题研究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6页 |
附录1 | 第70-72页 |
附录2 | 第72-75页 |
附录3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7页 |
与发表学术论文题目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