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非金属矿床(总论)论文--化学工业用原料论文

磷矿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、生物爆发的关系--以贵州瓮安、开阳、织金磷矿床为例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11页
前言第11-15页
 1 选题依据第11-12页
  1.1 贵州磷矿的研究第11页
  1.2 生物大爆发第11页
  1.3 Rodinia超大陆裂解第11-12页
 2 研究思路第12页
 3 完成工作量第12页
 4 分析方法第12-15页
第一章 区域地质背景第15-25页
 1 区域地层第15-17页
 2 矿床地质特征第17-25页
  2.1 开阳磷矿床地质特征第17-19页
  2.2 瓮安磷矿床地质特征第19-22页
  2.3 织金戈仲伍磷矿床地质特征第22-25页
第二章 岩矿学与古生物学第25-33页
 1 岩矿学特征第25-30页
  1.1 矿石类型第25-28页
  1.2 矿石成分第28-30页
   1.2.1 矿石矿物第28-29页
   1.2.2 脉石矿物第29-30页
 2 古生物学特征第30-33页
  2.1 震旦系磷矿岩层的古生物学特征第30页
  2.2 寒武系磷矿岩层的古生物学特征第30-33页
第三章 磷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33-63页
 1 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33-35页
  1.1 瓮安磷矿区第33页
  1.2 开阳磷矿区第33-34页
  1.3 织金磷矿区第34-35页
 2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35-40页
  2.1 瓮安磷矿区第35-36页
  2.2 开阳磷矿区第36-37页
  2.3 织金磷矿区第37页
  2.4 特征元素成因判别第37-40页
   2.4.1 As、Sb和Co、Ni特征第37-38页
   2.4.2 U和Th第38-39页
   2.4.3 Fe、Mn和Cu、Co、Ni第39页
   2.4.4 Zr和Cr第39-40页
   2.4.5 Hf、Th和Ta第40页
 3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40-50页
  3.1 瓮安磷矿床第41-43页
  3.2 开阳磷矿床第43-45页
  3.3 织金磷矿床第45-47页
  3.4 Ce与Eu异常第47-50页
 4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50-57页
  4.1 碳氧同位素第50-52页
  4.2 Si同位素第52-53页
  4.3 硫同位素第53-57页
 5 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第57-63页
  5.1 有机质的演化第57-58页
  5.2 正烷烃的分布第58-59页
  5.3 沥青A及其族组分第59页
  5.4 磷块岩有机质的生物来源第59-61页
  5.5 有机质反映的沉积环境特征第61-63页
第四章 成矿时代第63-70页
 1 磷矿岩的Sm-Nd等时线定年第63-65页
 2 磷矿岩的Rb-Sr等时线定年第65-70页
第五章 磷矿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第70-76页
 1 Rodinia超大陆裂解第70-72页
 2 Rodinia超大陆裂解与成矿的关系第72-76页
  2.1 成矿时代第73页
  2.2 成矿物质来源第73-76页
   2.2.1 热水来源第73-75页
   2.2.2 地幔来源第75-76页
第六章 磷矿的形成与生物爆发第76-95页
 1 震旦纪生物爆发与磷的富集第78-86页
  1.1 超大陆的解体与震旦纪生物爆发第78-79页
  1.2 震旦系菌藻类微生物与磷的富集第79-82页
  1.3 磷元素的富集特点第82-84页
   1.3.1 磷在各类磷块岩中的富集特点第82-83页
   1.3.2 磷在生物磷块岩内部的富集特点第83-84页
  1.4 微生物矿化(富集磷)类型及特点第84-86页
 2 寒武纪动物爆发与磷的富集第86-91页
  2.1 寒武纪生物爆发第86-88页
  2.2 寒武纪生物爆发与超大陆解体间的关系第88-89页
  2.3 寒武纪生物与磷的富集第89-91页
 3 生物有机质的成磷作用第91-95页
  3.1 磷块岩形成过程中生物有机质作用第91页
  3.2 生物有机质成磷作用的标志第91-94页
   3.2.1 菌藻类微生物直接参与成磷作用的标志第91-92页
   3.2.2 地质标志第92页
   3.2.3 伴生微量元素的标志第92页
   3.2.4 磷灰石矿物地球化学标志第92-93页
   3.2.5 磷块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标志第93-94页
  3.4 生物有机质成磷作用的类型第94-95页
主要认识第95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108页
图版说明第108-111页
图版第111-117页
致谢第117-118页
作者简介第118页

论文共11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重量动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
下一篇: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和策略